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下滴灌技术作为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作物种植中应用的一种主要灌溉方式,在种植作物的生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以紫花苜蓿的种植为例,以试验方式对于地下滴灌技术在该作物种植和生长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地下滴灌技术在紫花苜蓿种植上的应用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干旱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缺乏水分,一般情况下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根据干燥度(年降水量与蒸发能力之比)将全球干旱地区分成: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四类地带。本文参照此标准,将我国干旱地带划分如下: 1.极端干旱地带。干燥度小于0.03,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相当于我国最干旱的荒漠地区。包括新疆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玛干、内蒙古巴丹吉林等沙漠、新疆准噶尔、塔里木、青海柴达木盆地、藏北羌塘地区。  相似文献   

3.
针对农牧交错带粮食作物,采用贝叶斯准则进行生态气候适应性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初步分析得出粮食作物在半干旱、干旱环境的自然生态适应性,从而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系统辨识。介绍了该地区各种作物种植优势问题,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4.
干旱缺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发展,目前和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最大限制因子就是干旱缺水,在开发大西北战略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入点.地膜覆盖具有降低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水分的利用率等有效作用.本文通过野外实验测定结果和室内分析初步揭示了地膜覆盖对降低干旱半干旱地造林地土壤水分蒸散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及抗旱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作物的光合生理、根系生长、作物形态、产量形成等方面阐述了干旱胁迫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简析了作物的抗旱现状及提高抗旱性的途径,提出了作物在干旱胁迫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发生干旱胁迫,叶片的光合生理所受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在作物生长发育前期遇干旱胁迫,多数作物会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保证地上部植株的正常生长,到胁迫后期,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受抑制作用明显,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干旱胁迫对各生育期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略有不同,小麦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最严重的是孕穗期和抽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次之;对于玉米而言,开花期和灌浆期遇干旱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作物抗旱性的研究十分复杂,且不同作物的抗旱性存在很大差异,应综合考虑作物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同时结合干旱诱导蛋白和基因工程技术措施等加深对作物抗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宗吉 《西藏科技》2005,(6):41-43
山南地区作物种植区主要分布于沿江一线,占全地区总耕地面积的70~80%。多为干旱、半干旱耕地,干旱是其最主要的灾害。本文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对干旱时空分布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防御和减缓干旱灾害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以及治理黄河为目标,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调控方法、土壤侵蚀预报、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  相似文献   

8.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度:抽雄-开花期>拔节期>乳熟前期>出苗-七叶期>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出苗-七叶期和拔节期的干旱有逐渐缓解的趋势;抽雄-开花期和乳熟前期干旱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及70年代初为干旱的严重时期,70年代中后期有所缓解,至今又有加重的趋势;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干旱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多种胁迫的影响,盐、碱胁迫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作物的危害仅次于干旱。本文阐述了小冰麦抗盐碱的机制,为提高小冰麦耐盐碱能力及抗盐碱的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区麦类作物需水状况及适宜灌溉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春  许燕 《西藏科技》1999,(4):28-33
本文根据拉萨地区1966-1995年的气象资料和1998年4月-1999年6月的大田作物实际调查、观测资料,估算了麦类作物生长期间的可能蒸发量、潜在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并以此为据,针对要地区目前麦类作物大田生长期间,因灌溉问题影响作物产量较大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增产、节水、节能综合效益的节水灌溉制度的方法。文中得出的各项结果与有关学者从实际田间试验中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蕾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4,36(3):481-489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但抗旱能力较强,可其为保证较高的灌溉率超采地下水已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自然干旱程度低且抗旱能力较强,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相对最强;四川盆地自然干旱程度低但抗旱能力低下,社会经济欠发达、农田水利建设较为薄弱,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略高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防旱抗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功能和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雪林  甄霖  魏云洁  陈操操  李芬  杨莉 《资源科学》2009,31(11):1927-1933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EI的云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云南省29个典型气象站1953年-2011年的气象资料和16个州(市)1979年-2011年的玉米生产资料,分析云南省夏玉米生长季4个时间尺度的干旱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计算其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并验证了其与玉米减产率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SPEI能够较好地反映云南省历史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夏玉米的产量变化情况:①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EI值变化幅度减小,干旱频率降低、持续时间增长.3个月尺度的SPEI-3和6个月尺度的SPEI-6可体现干湿季节变化,12个月尺度的SPEI-12更能反映干旱年际变化情况;②从云南夏玉米不同生长期的干旱频率看,播种期>花丝期>成熟期;③从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看,总体上是滇东北>滇中>滇西南;④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看,云南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呈加重趋势,以昆明市为例,玉米全生育期干旱指数Sep-SPEI-6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⑤从统计分析结果看,云南省16个州(市)SPEI与玉米减产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年均SPEI-3、年均SPEI-6、玉米全生育期干旱指数Sep-SPEI-6与玉米减产率相关性较大,表明了玉米生长季的干温情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竟竟 《资源科学》2012,34(2):280-286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战略之一,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旱灾是河南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自1971年以来的旱灾危害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从而给出不同程度旱灾发生的可能性,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承灾层面来看,受灾风险等级远高于成灾风险等级;受(成)灾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0%和30%,该受(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概率值分别达到0.001和0.0006;受(成)灾风险概率小于3年一遇的面积指数分别为25%和10%;5%、10%、15%、20%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估计值分别为0.76、0.39、0.16和0.10,即分别为1.3年、2.6年、6.1年和9.8年一遇;从致灾层面来看,偏旱的估计值为0.110,即约9年一遇,在此等级下,分别对应受(成)灾面积指数为35%和20%。评估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旱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应用此模型对信息量不足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综合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翁白莎  严登华 《资源科学》2010,32(2):309-316
我国干旱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旱灾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进一步影响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过程。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表现在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旱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领域扩展、灾害损失加重,如何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已成为我国实现和谐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有效综合应对我国的干旱问题,本文从三个时间层面上探讨了干旱的应对措施;从长期宏观发展战略层次上,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可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危害;在中尺度时段上,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是干旱综合应对的重点;在短尺度时段上,需制定有效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水源。  相似文献   

18.
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调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掌握稻田生态系统的特征,改进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增加水稻产量,1985年以来,以辽粳5号、沈农91为试材,采用规范化设计,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播种量和移栽秘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名表明,处理条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存在适宜范围。群体中的光强度、湿度和温度都受叶面积指数制约。后期冠层结构理想、群体生长率高的群体容易成为群体。高效稻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调节措施是选用高产品种、旱育稀播、合理稀植、平衡措施、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生育调节。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面板数据的有效灌溉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冯颖  姚顺波  郭亚军 《资源科学》2012,34(9):1734-1740
有效灌溉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我国1998年-2009年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有效灌溉与粮食单产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STATAll.0软件进行的随机效应GLS估计结果表明,表明有效灌溉率、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以及单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受灾率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单位农业机械动力与单位劳动力对粮食单产没有显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化肥的投入量临近边际效益递减的边缘,今后更应关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粮食生产能力大小取决于灌溉水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而我国面临着农业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双重问题,农业用水形势十分严峻,提高有效灌溉率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