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有必要从课程论的视域,采用课程论的话语与范式进行探讨。在课程论的语境下,学生的主体性超越了传统教学论语境下的认识、价值与意义,其特征与结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体性的一般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嵌入体——学校层级的课程运行环节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学生课程主体性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2.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源自于德国的"教学论"范式和源自于美国的"课程论"范式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目前国内存在着"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等四种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它们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楚教学论和课程论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教育范式。所以,走出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误读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认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略论欧美教育平等研究的主要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平等成为欧美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出现了五种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分别是方法论经验主义、分析哲学、解释论、冲突论和批判理论。随着欧美教育社会学主流范式的变迁以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复杂化,这些范式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淡化,融合多种范式的综合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欧美教育平等研究的主导性趋向。  相似文献   

7.
伴随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变迁。近代以来,公民教育的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形成了公民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即多元文化论公民教育和全球意识公民教育。其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就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来看,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经典课程论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在研究范式、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教师作用和地位等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掘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为充分地认清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重理论思辨、轻实践研究,研究方法简单粗糙,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主流研究范式的两大缺陷。欠缺科学精神、方法意识薄弱、评价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当前主流研究范式缺陷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从六个方面改善课程与教学论主流研究范式:关注对实践问题的微观研究和行动研究;加强方法意识,融入科学精神;建立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论体系;转变研究思维方式;改善现有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方法意识的培养和方法训练。  相似文献   

10.
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课程论研究及其关注主题的变化发展态势。我国课程论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过程,总体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到了课程论的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关注主题存在差异。课程改革与发展、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决策、领导与管理、课程本质等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程内容、课程论范畴和学科地位等方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课程本质、课程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话语泛化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的课程论研究,应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反思热点研究主题,加强薄弱研究主题,促进课程论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2.
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是现代中国第一本教育制度通史。该书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西方教育学术范式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力求中西结合,经世致用,建构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作为20世纪初期世界教育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撰写通过的教育学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写作模式成为此后同门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撰写博士论文参考借鉴的样板。该书及作者的其他早期相关论著建立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实际开启了中国教育学转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进程,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范式”被广泛运用,比较教育学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相关文献逐年增长,且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质量不高、缺乏研究深度等问题。预见未来,当代大陆比较教育将不断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将新的研究范式引入已有研究范式体系中,开拓比较教育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教育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学术产品,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意义上的独特学术命题。在现有研究历史中,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研究都出现了一些试图从话语、意识角度对该领域进行分析的萌芽,还尚未有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该种诠释的尝试。福柯意义上的话语研究以及卢克曼等人的知识社会学的融合,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诠释而言,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在此框架下,可以提出一个包括定位、立场、内容以及方法的可能的教育现代化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库恩和莫顿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范式概念,综合两人的见解,可以形成一个对现有社会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论框架。经过范式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教学论的主流已经形成了一种“泛论述的组合范式”,它在为教学论发展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需要研究者通过多元视角、概念澄清和实证研究等策略进行超越,以促进教学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是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萌生期、探索期、繁盛期三个阶段.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包括人学取向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整体层面上人学取向的研究范式和基本思路,局部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论的人学反思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的人学解读.同时,研究中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学科界定不明晰、理论研究与实践观照相互失衡、人学理论资源借鉴上的严重偏颇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9.
教育领导研究方法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学科建设,方法论责无旁贷。方法论的缺位使整项研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育领导研究在我国所走过的历程尽管短暂,却形成一条从人文科学研究范式经过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直至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并走向综合的演变轨迹。但是,元框架的缺失往往导致研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社会化为元框架,以校长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为教育领导研究探索一条创新性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本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本色作文导写”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可组织师范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论”“写作学”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结成对应关系;在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深入系统地进行“本色作文导写”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并将探索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引导中小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即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中小学习作主体“虚无化”(无我之文)还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针对习作内容“空洞化”(无物之文)还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针对习作形式“模式化”(无特色之文)还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下文简称“三化”“三无”“三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