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管理学学科概念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形式逻辑“属加种差”和辩证逻辑“从抽象到具体”的定义方法论,对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概念及其定义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指出,该学科是以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对教育管理规律的揭示和对教育管理实践的规范与指导为研究任务的综合科学。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于“校长”、“教育家”、“高层次管理人才”都是偏颇的,其科学定位应当是“专家型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应当针对不同管理岗位培养教育管理实践者;应当以教育管理个人实践智慧为核心,培养“专家型”的教育管理实践者;应当以提高学员实践反思能力为重点,培养反思型教育管理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因此,对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应以教育管理实践智慧为其知能结构核心,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要素等方面突出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陈巍 《青海教育》2008,(12):6-7
10月17日上午,青海省教育学会、青海教育杂志社联合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来自西宁市、海东地区、省属高校的教育管理专家紧紧围绕教育系统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结合实际,畅谈体会,积极为欠发达地区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纵观历史,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实践旨向性的特征,特别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在新世纪之后举行的历届学术年会,从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呈现出实践旨向性更强的迹象,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困境,即使这样仍然不会阻碍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纵观历史,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实践旨向性的特征,特别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在新世纪之后举行的历届学术年会,从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呈现出实践旨向性更强的迹象,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困境,即使这样仍然不会阻碍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管理学作为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科的发展与走向,更关乎教育管理实践改进和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事实性知识是教育管理学学科建立的基础,解释性知识建设是核心,应用性知识建设是使命。三大知识类型构成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形态。理论知识体系建设、实践知识体系建设及其两者的交互合作构成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三大路径。今后,教育管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旨归,扎根中国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开放的教育管理学学科。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是整合统一的 ,就其本质而言 ,教育管理理论即是实践性理论 ,而教育管理实践亦是理论性实践。批判反思是新世纪初教育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批判反思的前提是加强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中介论——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性质上分析,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规范性、技术性等取向。而从内容或构成上分析,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发展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可能同时具有上述四种特性,但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取向。并不是每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都存在教育中介,教育中介主要存在于实践特性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教育中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教育中介思维、教育中间理论、教育中介机构。三种教育中介的完善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张关系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存在两种张力:教育管理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张力以及教育管理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的张力。尽管教育管理学以教育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但它仍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要促进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就需要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视角,加强对实践问题尤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想和设计,并增加案例研究,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率先提出了半工(农)半读的职业技术思想.其内容可概括为:半工(农)半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农村应推行半农半读;城市应推行半工半读;要培养半工(农)半教的师资;"五年试验,十年推广".其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半耕半读思想.其实践基础是他的早年勤工俭学经历、他对国外半工半读信息的及时把握和他的国内教育管理实践.他的这一思想有着积极意义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历史的综合性科学,就其对象而言,它指向于人类的教育管理活动;就其目的而言,它以对教育管理现象和本质的揭示以及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服务为旨趣;就其内容而言,它是教育管理学史的逻辑展开;就其方法而言,它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路线。概言之,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概念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法则运演衍延之学。  相似文献   

14.
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和谐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中心内容,又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强调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为政策保障.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强化内部管理为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确保受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为目的,努力缩小地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别,创设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即将出版,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主编俞家庆教授,以及《教育管理辞典》修订办公室负责人赵宏强、张进强,拜访了《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同志,汇报了修订工作进展情况。在座谈时,邹时炎同志就《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修订、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工作讲了一些看法,现予以整理发表,以飨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的对象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文章频频论及批判反思,主要反思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的“内隐现念”、教育管理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在探讨批判反思的思想源泉和现实出发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的主要对象: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管理学的体系建设、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教材的撰写与著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评价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慧  李磊 《吉林教育》2004,(10):15-16
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又离不开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现代教育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向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提出了挑战。现就现代教育评价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把一生的大部分实践和主要精力都用于聚徙讲学和整理中国古代化上,在开创私人办学、丰富教学经验和整理保存我国古代化古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四十余年的执、从教生涯中,以其亲身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管理思想。其中对教育管理素质的论述,为后世的教育管理留下了珍贵的经验与财富。  相似文献   

20.
高师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思想素质的主要手段,在高师教育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的教育管理变革时期,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