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为促进科学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能方式。【方法】 首先,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从同行评议本身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支持措施以增强开放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提出规避措施以消减其消极作用。【结果】 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建议:在继续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同时,引入某些开放同行评议的做法,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综合质量和影响。【结论】 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同行评议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梳理国内外开放型同行评议相关模式、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学术出版界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出版商和期刊进行研究,最后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与评述。【结果】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要,开放型同行评议呈现出多种应用模式。相关学者对评审数据存储、评审数据关联、评审流程支持、评审流程保护、评审专家激励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开放型同行评议模式及相关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结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更好的发展还有待于构建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实施适合国内期刊的评议模式、积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创建相关主题期刊。  相似文献   

3.
【目的】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内容公开”这个方面,提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具体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出版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梳理、数据库检索、网络查询方法掌握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现状,并通过案例法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方法了解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对各种措施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结果】基于调研分析结果,归纳对比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不同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劣势;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分别从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性以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延迟”问题这4个具体方面,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若干条具体的策略建议。【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基于所提出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实施策略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可积极地、逐步地探索开放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促进我国期刊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同行评议不同模式,探讨在开放获取发展过程中如何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方法】对国外同行评议的几种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这些同行评议模式的特点、流程、管理方法等,并对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加强作者和评议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出版。【结论】随着开放获取的出现和发展,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将成为学术研究成果评议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为学术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探索高质量学术评价的实践方式,拓展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方法】通过分析开放式同行评议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内在逻辑,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结果】形成基于区块链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解决身份认证与学术声誉问题、匿名评审问题、学术优先权的确权问题、公开评审的激励问题及有效监管问题。【结论】区块链技术与开放式同行评议的融合能够确保同行评议公平、公正、真实、可靠,保证学术出版质量,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互操作性、系统内外学术互认规则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2-1126
【目的】 研究同行评议网络平台构建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新模式。【方法】 参考国际上新近出现的Peerage of Science、 Publons、 The Winnower等平台模式,提出基于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总结其特点、工作流程及运营方式。【结果】 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由独立于期刊社的第三方组织搭建。借助新平台,同行评议工作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从面向单个期刊社变为面向科研整体,从封闭式评议变为开放式评议。【结论】 基于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新模式可有效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同行评议效率,是同行评议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结果】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结论】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区块链技术与开放同行评议融合模式,解决开放同行评议模式当前存在的痛点问题,探索高质量科技期刊学术评议体系。【方法】通过分析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和星际文件系统(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IPFS)技术的特点,构建区块链技术与开放同行评议融合模式。【结果】将区块链和IPFS技术应用至开放同行评议模式,通过智能合约和通道功能有效解决参与评议各方的身份认证及参与范围等问题,并提出“无形”和“有形”的两种激励机制,在提升各参与方积极性的同时形成有效制约。【结论】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开放同行评议存在的部分难题,在提升公平性、公开性的同时,有效保障各方信息的安全性及隐私性。然而,融合模式的真正实施落地仍任重道远,需在政策、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等层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探索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同行评议的定义及现有模式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提出了三类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即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和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结论]不同的开放式评议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可以很好的实现科技论文评审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需要在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形式标准化、审稿平台建设、编辑能力培养上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家可信度的同行评议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燕玲  孙绍荣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70-172
本文从分析同行评议法的程序和特点出发,对同行评议法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可信度的同行评议法,由此达到利用"专家可信度"这一新指标来完善和补充同行评议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27-1433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我规范机制之一,是科学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同行评议,它是遴选高质量基金项目的重要保障机制。为了使同行评议科学、客观、公正,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文章从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队伍规模不适应项目申请数量增长,专家评审行为缺少对象反馈且评审专家遴选有待优化,以及项目评审流程缺少监控手段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建设“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同行评议监督与评价系统思路。文章阐述了RCC机制的动态性和科学性,总结了其在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提高项目评审效率中的潜在用途,为进一步推进RCC机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显示,同行评议的RCC改革方向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RCC制度设计、加强评审质量监测并营造RCC评审文化。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完善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重要性,指明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发展路径,为RCC监督与评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新时期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更好地评价创新性项目,是遴选科学基金项目关注的焦点.通过区分科学基金评审中影响创新性项目遴选的因素,即同行评议制度内因素和同行评议制度外因素,对同行评议过程中影响创新性项目遴选的各种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了解其作用方式,为资助机构建立针对性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保护和支持创新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进  苗杰  李明 《现代情报》2009,39(12):88-100
[目的/意义] 在线科研与开放存取日益成为学者科研的主流趋势,预印本系统作为一种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以学界自治为基础,具有科研交流效率高、速度快、民主化等特点,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质量控制与学术评价机制使其发展遭遇瓶颈。[方法/过程]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术评议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展,提出在线论文评分模型和虚拟积分激励机制,实现对预印本论文的学术评价和对预印本系统用户的激励管理。[结果/结论] 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存在评审过程不够透明、评议结果不够公正、对评议者缺乏激励等问题。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具有科学高效、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飞  李达军  刘茜 《科研管理》2019,40(11):285
同行评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同行评议中普遍存在着非同行评议现象,这个现象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应有重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研究并回答了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非同行评议是不可避免的吗?其次,非同行评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非同行评议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旨在为国内学术期刊改进同行评议及国内同行评议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Richard-Pascal-Wang[2017]同行评议模式分类模型精简版框架为分析工具,使用多维可视化方法,梳理欧美期刊13种同行评议模式,分析同行评议模式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欧美期刊同行评议模式呈现出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19.
将程序正义引入学术评审领域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扉南  陈浩 《科研管理》2003,24(1):34-39
专家评审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成为学术领域中一切行政决定的基础。如何组织好专家评审,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种新视角对构造科学的评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思考,论述了在学术评审领域中引入程序正义原则的适应性、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讨了专家评审的程序正义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Web3.0快速发展背景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改进与发展的新平台、新模式。【方法】 以Peerage of ScienceFrontier为案例,针对最新的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同行评议模式的改进、特点、流程、工作方式等。【结果】在社交网络平台下,同行评议从静态变为动态,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从封闭式评议变成开放式评价。【结论】基于社交网络的同行评议模式是同行评议发展的最新趋势,可为我国的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