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旨在了解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的关系,重点探讨社会支持各维度在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运动员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运动员倦怠量表对692名运动员进行测试,运用SPSS18.0和AMOS18.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各维度与运动员倦怠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与运动员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具有差异性。提示要针对不同的组织压力源,提供相应类型的社会支持,才能起到更好的压力缓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体育锻炼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在体育锻炼与负性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认知重评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锻炼坚持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794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核心自我评价在体育锻炼与负性情绪间起中介作用(r=-0.128, 95%CI=[-0.173,-0.086]);认知重评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负性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使用认知重评策略频率较高时,核心自我评价对负性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增强(β=-0.628, p <0.001);当使用认知重评策略频率较低时,核心自我评价对负性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β=-0.447, p <0.001)。结论: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的途径来减少负性情绪的心理体验,且采用认知重评策略频率较高的大学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4.
罚球作为比赛中唯一没有对抗性、不受对手直接干扰的得分方式,最为考验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运动技术。利用文献资料法,探讨心理干预对运动员罚球命中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认知干预显著提高罚篮命中率和自信心水平;2)行为干预帮助运动员培养良好的罚篮习惯;3)社会支持干预为运动员提供情感上、信息上和实质上的支持;4)身体放松干预帮助运动员缓解身体紧张和肌肉疲劳。为提高篮球方向学生罚篮命中率,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比赛表现和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旨在利用典型相关方法探讨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采用《运动领域完美主义量表》(MPS-S-C)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对119名现役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运动员完美主义与心理疲劳之间存在相关.从典型相关看,外趋型完美主义者在知觉教练压力和关注错误中表现突出,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包括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的负性评价;内趋型完美主义者在关注错误和反复思考上表现突出,更容易出现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疲劳现象.(2)运动员呈现较高的完美主义特质;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主要体现在成就感降低和情绪体力耗竭上,对运动的认知评价较积极.  相似文献   

6.
根据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对27名在训练或竞赛中经历过重大负性事件而又适应良好的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获得资料,编制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通过两轮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包括努力奋斗、坚持忍耐、情绪控制、积极认知4个因子,共25个条目;量表的4个因素模型拟合良好,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且能区分出运动员心理韧性的差异特征,可以作为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7.
孙锦绣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12,32(5):58-63,78
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组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在心境状态与情绪反应上的操作成绩是否相同,电生理学指标LPP在不同的脑区的表现是否相同。选取国际标准情绪图片系统的图片,采用等概率呈现的感知范式,使用MBI-GS量表中文修订版筛选出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并进行情绪图片性质判断作业,同时收集ERPs脑电数据。结果: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情绪图片性质判断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员心理疲劳组情绪图片性质判断结果差异显著(P<0.05)。ERPs结果表明,在顶区左部/中部/右部,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均差异显著(P<0.05),而运动员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运动员心理疲劳在心境状态上表现为负性,而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对正性和负性的去敏感化;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相比,运动员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在顶区左/中/右部表现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张力为编制的《赛前情绪量表-T》(PES-T-16×4)量表,对39名(男运动员32名,女运动员5名)散手道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情绪与其比赛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赛前情绪处在适宜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职业压力源量表"和"MBI量表"对山东省278名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关系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教练员职业压力来自运动员因素、工作一家庭冲突、组织结构和氛围、工作任务本身、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6个方面,总体压力约居中等偏上程度.其职业倦怠趋于中度水平,但在去个性化层面上已较为明显.教练员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存在着相关关系,压力源中的工作一家庭冲突、职业发展对情绪衰竭有着较强预测力;压力源中的工作任务本身、组织结构和氛围对去个性化有着较强预测力;压力源中的职业发展及运动员因素对低成就感有着较强预测力.而压力源中的人际关系对职业倦怠未有直接影响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中介变量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职业倦怠的,这尚需作进一步验证和考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省级专业运动队考察运动员的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特点。方法:运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田径队、皮划艇和赛艇队、羽毛球队、跳水队和射击队等不同项目运动员169名。结果:1)不同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压力情境中(尤其在生活和就业情境)的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皮划艇和赛艇队运动员在许多压力源上的应激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2)不同项目运动员使用的应对方式也有显著差异,如跳水运动员使用主动应对的得分显著低于田径运动员和皮划艇及赛艇队运动员,但其情绪应对得分则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3)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主动应对,在学习压力情境下,运动员还较多使用支持应对和超越应对;而在身心压力情境下,运动员则较多使用情绪应对。结论:不同项目运动员采用的应对策略与其面临的特定压力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跟踪实验法,观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重要指标——情绪、情感及幸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太极拳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状态焦虑明显下降;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心境分量表得分和TMD分均明显下降,精力心境分量表得分明显上升;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得分和幸福度总分均明显上升,负性体验的得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在情绪面孔呈现时间为阈上和阈下2种情况下,探讨高愤怒特质足球运动员是否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注意偏向。方法:根据愤怒特质量表将足球运动员分为高愤怒特质组和低愤怒特质组,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其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记录反应时数据。结果:面孔图片呈现时间为阈上时,高愤怒特质足球运动员对愤怒面孔异侧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愤怒面孔同侧的探测刺激,即高愤怒特质运动员出现了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而低愤怒特质运动员不同情绪面孔与异侧反应时无显著差异。面孔图片呈现时间为阈下时,高、低愤怒特质运动员不同情绪面孔与异侧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当情绪面孔呈现时间为阈上时,高愤怒特质运动员才会表现出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心理干预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女运动员比赛动作操作表现的影响,采取共时性、双基线水平单个被试试验设计,使用流畅状 态量表(FSS)和比赛评分法测定运动员水池训练、雪上训练、心理干预介入、撤掉心理干预后参加比赛4阶段流畅心理状态和动作质量得分,并辅以 心理技能测试和质性研究效度评价来综合反映运动员的操作表现。2次基线测定结果显示,3名运动员流畅状态得分在水池训练与雪上训练变化不 大。3名运动员动作质量得分方面,雪上训练得分明显低于水池训练,介入心理干预后,3名运动员流畅状态均有所改善,2名运动员动作质量得分均 增加,第3名运动员动作质量得分略有降低;撤除心理干预后,3名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得分均有所降低,动作质量得分均降低但略高于基线1和基 线2。结论:经过心理干预训练,运动员操作表现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对武术套路运动员6周比赛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学干预进行试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促进积极心理学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干预组运动员经过6周积极心理干预后,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中"比赛准备"的句子比例显著高于控制组;干预组前测与后测对比:竞赛策略量表中的"自我谈话"策略和"自动化"策略的得分显著提高,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变化;干预组运动员比赛成绩平均总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对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的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启发运动员建立比赛行为程序,有效调节心态,稳定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人格特征和认知的积极干预启发运动员认识自己,明确目标;面对问题积极评价,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以射击运动员心理韧性为对象,以Galli和Vealey(2008)的运动心理韧性概念模型为指导,选取一名湖北省射击队青少年运动员作为被试,研究心理韧性在改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帮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运动员来正确认识生涯中所遇到的各种逆境,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本研究采取心理量表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对研究者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简式韧性问卷》,心理韧性品质以积极认知、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为评价指标。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干预后被试心理韧性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来自教练员的观察问卷评价也验证了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育锻炼对高心理应激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并了解其中的认知过程特征及其脑神经活动特点,为体育锻炼促进情绪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招募某大学非体育专业本科生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19.12±1.02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持续40分钟的体育锻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测量情绪注意偏向,记录行为数据和ERP数据并分析。结果:(1)消极情绪条件上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和积极情绪条件(P<0.05);(2)实验组经过干预后在负性情绪条件上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干预前(P<0.05);(3)体育锻炼干预后实验组情绪脱离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积极情绪条件下的N2平均波幅和潜伏期均大于消极与中性条件(P<0.05);(5)体育锻炼干预后,实验组在消极情绪条件下前测的P3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后测(P<0.05)。结论:高心理应激大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注意的警觉与脱离能力较差;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高心理应激大学生的情绪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预防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该研究使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实验组接受CBT训练,对照组不接受干预。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BT组的整体损伤和肌肉损伤较少,表明CBT可以帮助运动员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建议:(1)高校足球教学中加强CBT教育;(2)强调预防措施、定期检查;(3)高校与医疗专业人员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以实施CBT和其他伤害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上海女足13名运动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运动员了解Choking现象的基础上,让运动员描述比赛Choking的过程,从而探究女足运动员发生比赛Choking的心理机制。从访谈结果来看,运动员发生Choking的主要原因是面对比赛压力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其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比赛上,干扰信息导致其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过程受阻,在压力认知和决策的执行动态过程中,由于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最终发生Choking。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共归纳出26个原始数据主题,进一步总结出9个高级主题,在9个高级主题的基础上归纳出3个概括性维度,分别是压力来源、压力下的反应以及压力导致的结果,这3个概括性维度对应了Choking的诱因、Choking的表现和 Choking的结果。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女足运动员发生Choking的心理机制是赛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因素引发了运动员比赛时生理和心理上的Choking表现,最终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女足运动员比赛Choking的现象会在队友之间相互“传染”。  相似文献   

19.
对20名蹦床优秀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后表明,运动员成绩与压力源呈直接相关,过度"努力"容易诱发"choking";量表分析显示,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容易出现"choking",另外,躯体特质性焦虑与状态焦虑水平与运动员"choking"现象有密切关系.结果说明:重视运动员选材时的心理指标,控制努力程度、防止"额外"努力,引导运动员自我意识,区别对待运动焦虑,积极的认知评价策略,可以减少"choking"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瑜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101-104
选取72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作为被试,测试前二天完成特质焦虑量表,以获取运动员特质焦虑水平。实验采用平衡实验法,所有被试分别在低压和高压条件下完成10次投篮。实验结果表明:①压力条件可使运动员产生“Choking”;②在压力条件下,特质焦虑高的运动员,伴随的状态焦虑较高;③在压力条件下,特质焦虑高的运动员更容易产生“Cho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