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锻炼时间和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的中、小强度的健美操锻炼有助于缓解女大学生的抑郁倾向,其中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效果好于小强度的锻炼效果,30min和60min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效果显著;时间因素(持续30min和60min)无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武汉市洪山区初中生的身体锻炼、身体自尊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初中生与女初中生的身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FI),研究中、小学生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小学生适宜参与中、小强度锻炼,且性别差异不大;中学生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更能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大的运动愉快感,且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喜爱参与大强度锻炼.研究指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相似文献   

5.
中小运动量的身体锻炼对应激状态下大鼠NK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运动量的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有效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的应付方式 ,通过提高个体抗心理应激能力 ,降低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强度 ,从而维持个体的免疫功能的稳定。采用免疫学手段 ,通过对NK细胞和IL - 2的检测 ,从免疫学角度来探讨这种有益心身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 :(1)冷刺激引起大鼠较强心理应激反应 ,并极强地抑制了大鼠的免疫 ;(2 )小运动量身体锻炼的抗应激作用是积极的 ;(3)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比小运动量的更能提高大鼠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小运动量的身体锻炼对应激状态下大鼠NK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小运动量的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有效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的应付方式,通过提高个体抗心理应激能力,降低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强度,从而维持个体的免疫功能的稳定。采用免疫学手段,通过对NK细胞和IL-2的检测.从免疫学角度来探讨这种有益心身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1)冷刺激引起大鼠较强心理应激反应,并极强地抑制了大鼠的免疫;(2)小运动量身体锻炼的抗应激作用是积极的;(3)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比小运动量的更能提高大鼠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7.
袁毅  黄艳红  曾明 《体育科技》2011,32(3):75-77
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在中等锻炼强度、相同锻炼时间下不同舞种的拉丁舞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拉丁舞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抑郁心理,桑巴舞和恰恰恰舞锻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心理效果显著,伦巴舞锻炼对干预大学生抑郁心理未达到显著效果。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伦巴舞锻炼和桑巴、恰恰恰舞锻炼的干预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锻炼”思想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自然环境,探讨不同锻炼情境中的中等强度自行车锻炼对大学生心境、主观用力感量表 (RPE)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及其差异。30 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运动组、运动音乐组、虚拟环境运动组,每组10 名大学生,男女各5 名,然后完成 40 min 的中等强度的踩踏功率自行车任务。运动前后分别评估心境状态和身体自尊,运动10 min 后每隔5 min 评估RPE。结果:(1)心境,组别的主效 应显著,测量的主效应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运动结束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心境的紧张、疲劳、慌乱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精力水平显 著高于运动组;(2)身体自尊,组别、测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运动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显著 高于运动组;(3)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3 组大学生的RPE 均显著增加,但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 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同一时间点虚拟环境 运动组大学生的RPE 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心理有改善作用,虚拟锻炼环境对心境有更好的调节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锻炼 方式,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体育锻炼及健康现状为研究目的,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量和心理应对方式及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量、心理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且男同学的体育活动量大于女生,女同学更倾向于采用"幻想"、"求助"的应付方式;不同体育锻炼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中等体育锻炼量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进行12周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无论是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锻炼项目、锻炼强度,还是这些变量的交互作用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选择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杨凯  曾小玲  王岐富 《体育科技》2014,35(4):105-10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8%的初中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23.9%的初中生认为体育锻炼的作用是保持健康、不生病;65.9%的初中生赞成自己现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41.5%的初中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31.3%人已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初中生一般是在下午5到7点间在学校体育场馆与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研究发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学习任务重与家庭是否支持、锻炼环境等是影响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钱建龙 《体育科技》2014,(2):112-1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随机抽取武汉市城区2所省重点(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和2所市重点中学以及武汉市远城区4所中学,对8所中学400名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体育课活动情况和运动不足状况了调查。结果表明:升学压力和学习压力影响了中学毕业班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降低了活动兴趣;中学毕业班学生运动不足率达73.8%,高中毕业生比初中更严重,女生比男生严重;运动不足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喜欢度与运动组学生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针对存在的现状问题,应尽快研究建立"三结合体育教育"即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协调的管理机制;还需要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全面落实;大力全宣传体育的身心健康价值,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取向,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锻炼行为与决策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中学生锻炼行为,了解锻炼阶段变化特点及其与决策平衡的关系,采用锻炼阶段变化量表、决策平衡量表对76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调查发现:被试锻炼行为阶段分布为:47.72%的中学生不锻炼(前意识和意识阶段),32.86%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没有规律(准备期),19.43%的中学生参加规律性锻炼;男女生锻炼阶段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生较初中生锻炼参与更少。从前意识期到准备期到维持期,利益感逐渐增加,障碍感渐小,知觉到的利益和障碍对锻炼参与有预测作用。研究提示应依据青少年锻炼阶段进行针对性认知干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AHP)》与《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对福建省九所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的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有21.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保持阶段,女生参与锻炼行为人数比例有所提高,初中生锻炼行为参与程度高于高中生,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具有显著性差异;(3)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青少年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4 628人,以调查辽宁省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是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视力、学习和睡眠时间的现状及影响健康的众多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3年上海市19个区、县上万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视力、学习和睡眠时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上海市9~13岁的儿童青少年视力水平随年龄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运动锻炼对视力水平有良好影响,女生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视力有显著性差异.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学习任务重,睡眠不足,特别是小学生;10~12岁的小学生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9h,13~15岁的初中生平均每晚睡眠8h,而16~18岁的高中生平均每晚只睡7.3h,组间均有差异.有18.22%的中学生和6.49%的小学生每晚平均学习时间超过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