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既是人才工程也是民生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就业中介机构及大学生等多重主体息息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具有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多样性、开放性、非线性、涌现性等特征。基于CAS理论,政府通过政策、法律手段搞好宏观调控,高校在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方面与用人单位搞好对接,企事业单位要摒弃就业歧视、降低门槛和就业中介、非营利机构相配合搭建公开、公正的就业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秉承务实的就业态度,从而实现“五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高校、用人单位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四个层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对义务的切实履行对于大学生实现就业至关重要.而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对义务主体.政府促进就业,高校指导就业,用人单位公平招聘和守约,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对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与社会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不断变革,在本世纪初,为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由"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转变,在就业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就业市场总体供需失衡、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与意愿不足、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用人单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包括:国家对高校招生规模必须予以宏观控制;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作用;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其加快发展;高校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大学生就业制度相适应,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离不开就业制度中的四主体,即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动进行调整、发挥各自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就业是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而高校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因此,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动态系统,对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但是目前也存在制约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诸多因素,需要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多个利益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高校、学生、用人单位。通过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尝试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学生就业的导向性;高校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的迟效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与用人单位的适切性;用人单位参与学生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面广泛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和方法的现实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高等教育已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等教育必须着力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机制;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程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就业体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是一个需要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共同分担的责任体系。本文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视角,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诚信社会,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大学生失信现象屡见媒体,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高校等多方面;从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表现和危害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事业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三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虽逐年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起薪水平不高,甚至出现“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个别现象,究其原因,与政府就业政策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判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有关。据此,本文从政府加强政策指导、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合理确定薪酬体系和大学生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形成高校毕业生合理的起薪水平。  相似文献   

15.
"试就业"作为一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制度,它通过提升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深入考察,畅通了大学生就业之路。在目前"试就业"实践中,高校的应有职责与作用被忽视,用人单位参与的激励机制有待强化,学生权益保障难,参与热情不高。深入发挥"试就业"的就业促进效用,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高校的相关职责与作用,强化针对用人单位的参与激励机制,切实保障"试就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供求关系的失衡、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就业择业观的偏颇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要防止人才流失,所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的多样需求、当代大学生新价值观的形成等原因,高校的教育观、用人单位的选拔观、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只有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强化毕业生就业择业指导,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促进"人才生根工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构建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政府、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实习-就业"贯通机制、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扶持机制、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援助机制、"三位一体"的就业预警机制,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我国的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条件、用人单位的偏好、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状况等都在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应发展特色教育、加强就业指导,用人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学生本人更应珍惜大学美好的学习时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就业难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岗位供需矛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甚合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得力,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不够合理等。因此,我们应该从政府宏观政策、社会观念、毕业生自身素质、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及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等六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研究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时,大学生也由“天子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这样,由于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偏见等原因,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顺利就业,必须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自己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