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用户体验地图作为新工具融入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的研究工作中,有助于帮助图书馆员深入理解用户体验过程,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研究设计/方法]在阐述用户体验地图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用户体验地图框架,并以图书馆研修间预约服务为例进行实证,直观展现用户体验地图在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流程。[结论/发现]用户体验地图作为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的新工具,可以帮助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掌握用户在体验流程中的情绪变化与真实需求,从全局对服务进行优化提升。[创新/价值]构建了图书馆应用用户体验地图的框架,并通过案例实践积累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获取用户体验数据、探索服务优化策略成为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文章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探馆”活动为例,探索了以馆员为体验主体的用户体验研究新模式。与以往研究实践相比,这一模式不仅能丰富和深化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制订更加契合有效的服务优化策略,而且能够激发馆员换位思考的意识和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育全馆重视用户体验、积极参与服务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文洁 《兰台内外》2024,(8):76-78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用脱节”“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学生作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亟待探究。基于用户体验理论,文章首先构建了学生体验视角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四层次模型(直观体验、功能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并从智慧空间、智慧设施、智慧资源、智慧服务方面出发,搭建基于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分析框架;其次,在梳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智慧空间、智能设备、智能资源、智慧服务角度剖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建设更加贴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高校育人目标,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信息化行业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空间与资源的智能化建设。学生应提升数字素养,积极反馈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源于线上服务的用户体验图书馆员新职位开始出现,其核心要义是以用户为中心,深受各种定量与定性用户研究的影响。图书馆用户体验从业者往往身兼数职,并主要担任图书馆内咨询顾问的角色,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收集用户数据、提升交互体验、优化实体空间、测试数字平台等方面。通过会议或培训研讨班、用户体验社群、高校图情院系及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等各种学习教育形式,能够不断加强用户体验图书馆员的学习培训。用户体验图书馆员的出现,要求图书馆工作应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图书馆员应以用户诉求为出发点,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思维模式,满足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新需求。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5.
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服务经济迈向体验经济,各行各业都关注用户体验,基于信息化发展和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服务也不例外。文章在分析体验经济的特征及体验经济时代用户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服务中的用户体验特征与要求、内容及价值。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应用,个性化服务和交互式信息服务中的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推动了基于网络平台信息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11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培训服务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做好用户培训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1)重视培训信息发布方式;(2)培训专题应结合学校学科的需要;(3)重视用户对培训服务的反馈意见;(4)加强馆员素质教育,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用户体验预期对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Kano模型的理论设计网络问卷并进行用户调查,从资源服务、信息服务、空间服务、其他服务4个一级维度,9个二级维度,共计45个服务项目出发,采用Kano模型分析法、Better-Worse满意度指数分析法,按照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体验预期敏感程度,对各服务项目进行属性划分。研究成果将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付清香 《图书馆学刊》2010,32(9):64-65,71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从读者服务工作的便捷功能体验、个性化体验和创新体验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用户需求的呼唤、庞大的用户群体、低廉的技术成本、强大的服务功能是构建平台的必然要求,并认为可以从功能、内容、交互性、个性化四个方面加强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选取两所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从用户角度出发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性用户体验量化实证研究,定标比超,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寻找差距、发现问题,为提升图书馆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法/过程]全面了解用户体验的量化方法及工具、关注用户与图书馆网站之间的交互设计,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各测度相关数据,真实地反映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全部体验过程。[结果/结论]为图书馆网站提出可行的建议:奠定服务基础,加强传统信息服务;优化服务流程,避免重复操作;增加站内搜索,凸显服务模块;强化有效沟通,切实解决用户问题;挖掘个性特征,提供深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体验营销应以用户信息行为过程的主要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查寻-信息交流-信息吸收)为线索,集中关注读者非逻辑思维形式下,凭兴趣刺激而产生的、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信息行为,并据此制定图书馆体验营销策略--设计体验营销主题,把握用户信息需求;营造特定检索情境,提升信息查寻体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用户体验价值;拓宽信息吸收形式,增强用户感官体验,进而实现图书馆"赢得用户信任、培养用户忠诚、提高资源利用、确立竞争优势"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冯英华 《图书馆论坛》2012,32(1):108-112
剖析高校图书馆2.0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激励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机理。在探索高校图书馆2.0信息服务用户体验曲线、激励方式与激励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校图书馆2.0信息服务激励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测评是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用户在服务体验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首先,从年代分布、研究主题讨论了当前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测评研究概况;其次,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测评指标体系从理论基础、构建方法、指标内容等方面进行述评,继而分析当下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测评的常用方法;最后,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测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图2。表1。参考文献59。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学科馆员制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并针对高校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引入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的服务品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优势,指出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业务,要在咨询馆员专家化、信息资源特色化、服务方式个性化、用户培训专业化以及运营机制竞争化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以期在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为全社会提供高校图书馆的特色信息咨询服务,增强高校图书馆参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市场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具有信息传递快、体验感强的特点,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短视频的发展,充分满足高校师生的体验需求,积极利用图书馆的特殊资源优势进行推广创新。文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分析高校图书馆在抖音、快手、B站开通短视频账号的优势,探究高校图书馆短视频的推广策略,归纳总结出增强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短视频体验感的方法,为高校图书馆的短视频推广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面向天津市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馆员的天津市图书馆联盟用户管理系统的用户信息采集模块,并叙述了各成员馆馆员采集用户信息的流程、途径和方法,使各馆员能准确了解用户具体的信息需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微创新是指用户体验上的创新.图书馆进行微创新的途径有:技术微创新、功能微创新、用户定位微创新、整合微创新和服务模式微创新.实现图书馆的微创新要求图书馆管理者成为学者、用户群发现者、用户的亲身体验者和读者兴趣挖掘者,有的放矢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9.
从用户接受到用户体验——谈图书馆用户角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角色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从消费者、参与者到建设者再到现阶段的体验者.作者通过观察、比较这些角色变化,发现现阶段重视用户体验的环境下,图书馆需要转变思维,迎合用户,加强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形式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专业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方向。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既是有效破解当前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面临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效举措。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