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在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探究了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与增强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训练效果和适用性。通过查阅文献和实证的方法,对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需求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原理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了其对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影响及提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能够显著增强柔道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并对其竞技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对淄博市体校16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高强度训练法”进行分组训练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训练法”比一般训练法更有效提高1500m少年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在体校训练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建议在制定高强度训练计划时,合理采取提高快速能力的训练手段,并注重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3.
对8名自行车运动员一次高强度间歇冲坡训练课和高强度间歇冲坡训练周前后机能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机体适应与恢复的规律,筛选评定训练负荷的有效指标。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冲坡训练后血乳酸、CK 显著升高;尿潜血由1人增加至6人;RBC、HGB、MCHC、MCH、HCT、WBC、LY 显著下降,虽经周末休息略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训练前水平。高强度间歇冲坡训练是提高自行车运动员耐乳酸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高强度间歇冲坡训练后运动员机能反应强烈,应慎重使用,并加强训练监控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筱 《健与美》2023,(3):135-137
高强度训练是健美运动员提升身体耐受性的主要手段,由于主观原因和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肌肉损伤问题,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训练进度和训练成效。文章主要对肌肉损伤恢复措施及健美运动员的损伤预防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健美运动员高强度训练模式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碳水化合物是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高强度运动使得运动员肌肉内的碳水化合物被大量消耗掉。肌肉内碳水化合物的有效性对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表现力有着一定的影响。据调查,运动员无论在运动前或运动期间摄入了碳水化合物,都提高了高强度运动的间歇期与耐力训练的质量。因此,运动营养学家们普遍建议:运动员应保持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饮食习惯,在运动前或训练期间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优化自己的运动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9,(1):68-71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高中足球集训队31名男运动员的对比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以赛促练"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也激发学生足球运动的兴趣。经过10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员的快速跑、耐力跑、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对抗能力、观察、判断、预测、处理能力也表现较高水平。因此,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比传统训练方法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足球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7.
魏永波 《精武》2013,(17):29-29,31
在铅球力量训练中,青少年运动员为了提高自身的专项成绩而一味的追求高强度的大力量训练,从而导致运动员过早的离开赛场。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以及身体生理结构使其不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力量训练。经过研究和实际观察,青少年铅球力量训练中要注重快速力量的训练,这样不仅仅能够达到训练力量的目的,还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是一种适用于青少年对铅球运动的力量训练法。  相似文献   

8.
足球运动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属于一个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足球运动员在进行足球训练以及赛前培训时会采取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赢得比赛打下基础。但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会耗费足球运动员的大部分体能,因此为了促进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更好的恢复,茶多酚在这里就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尤其是绿茶当中含有较多的茶多酚,运动员在训练后饮用绿茶可以促进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效果。基于此,本文笔者将针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期间茶多酚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帆船队男子激光级两名重点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施某主要存在核心力量及高强度运动下腿部肌肉耐力不足,而乔某主要是由于腰肌劳损导致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出现腰部酸痛、僵硬、腰椎活动度减弱等问题。根据两者的不同状况,针对性的制定各自的训练方案,通过3~4周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及损伤恢复情况均有所改善。通过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制定、实施,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完善有效提高帆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同时,通过对重点运动员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汲取康复体能训练有效手段,探索运动损伤机制并在训练中积极预防损伤。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之俊 《体育科研》2005,26(5):66-69
次最大强度训练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练(HIT)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关于高水平耐力运动员 HIT 的相关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评价的心理认知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燕 《体育科学》2005,25(12):43-45,52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101名现役一级以上运动员大负荷训练的心理认知干预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在经过心理认知干预后,“情绪性自我评定”的句子比例显著下降,“意义性评定社会取向”和积极性评定的句子比例均显著升高,消极性评定句子比例显著下降,男、女运动员之间差距减少。对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评价的心理认知干预可能会使运动员对大负荷训练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亦可能会提高女运动员对大负荷训练的积极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跟踪调查了33名游泳运动员6周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目的是为教练员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提供心理和生理依据。结果显示,POMS量表和10项自我陈述测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疲劳;训练中最高心率、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生理疲劳;在大负荷训练感受中,女运动员精神疲倦显著高于男运动员;面对大负荷训练的疲劳,男运动员倾向于采用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和解决问题及逃避等应对方式;女运动员则倾向于采用自责、宣泄、寻求支持和幻想及逃避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的认知评价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调查了田径、游泳、自行车、乒乓球、网球、武术套路等6个运动项目101名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对大负荷训练的认知评价,旨在为研究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疲劳提供心理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认知评价特征表现为意义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情绪性评价反映了运动员对大负荷训练的矛盾心理。运动项目特征表现为体能类运动员较技能类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性评价;性别特征表现为男运动员较女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常芸 《体育科研》2012,33(4):11-16
运动心脏作为运动员所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一直被认为是运动员良好体能状态的重要保障,但在运动训练监控中我们发现一些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律失常现象,往往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常常困扰着运动员和教练员。运动医学研究也显示,在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后运动心脏细胞与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发生了某些失代偿性改变,引起运动性心肌微损伤,而且,右心房、右心室及内膜下心肌组织是运动心脏对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的敏感区域,又称易损部位。尽管目前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现象已为人所知,且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也与运动性心肌微损伤有关,但其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运动员心肌微损伤与运动性心脏意外的发生很难早期诊断、预测和防治。针对优秀运动员潜在心脏隐患的调研也证实优秀运动员存在较高的心律失常风险,且专项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更为常见,一些运动员因此而退赛,甚至退役。运动性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影响运动员体能、健康以及正常训练比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制约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部分退役运动员留下了永久性的心律失常。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以及病理变化与发生机制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开展运动性心律失常电生和分子病理的研究,规避运动场上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保障运动员健康、延长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12名男子散打运动员在冬训时大强度训练后,运动训练对其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监控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变化(P〈0.05),变化幅度可以反映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对训练的适应及恢复情况:生化指标结合免疫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监控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6.
贾萍  王健  张均 《体育科技》2001,22(2):35-38
为了进一步科学地监控田径运动训练,检查了业余田径训练运动员的心电图.结果发现有6例心电图出现ST-T改变,占12.5%,其主要原因为(1)感冒后持续大运动量训练,未调整运动量,造成心肌一过性损害.(2)由于训练不当引起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造成心肌缺血.(3) ,超负荷训练而得不到较好的恢复.此外,吸烟和饮酒可能也是造成心电图ST-T改变的原因.结果提示,业余田径运动员心电图ST-T改变作为衡量训练状态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是可行的,心电图是田径运动员医务监督中一种值得提倡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选材、育材基本模式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初级选材、基础训练、追踪检测、系统训练、分级分项、强化训练、向上输送等7个方面,探讨培养少儿游泳运动员的规律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NK、NKT 免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12名男子散打运动员在冬训大强度训练后,运动训练对其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监控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NK、NKT细胞均显著变化(P<0.05),变化幅度可以反映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对训练的适应及恢复情况;生化指标结合免疫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监控运动训练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大强度运动训练作用于人体后可以代偿性地引起运动员免疫指标上升,从而使运动员的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结合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特点,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恢复措施,旨在为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及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酰胺对大强度训练后免疫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新  杨斌  何敏 《体育科技》2005,26(4):48-50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大强度训练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8名运动员随机分成2组,进行3周大强度训练,训练期间分别补充谷氨酰胺(0.3g/kg wt/d)和安慰剂。采集运动员训练周期开始前1天及最后1天次晨的血液,分别测定血浆谷氨酰胺(Gln)、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大强度训练会导致血浆谷氨酰胺水平显著下降(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5)。补充谷氨酰胺能维持运动后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和减少大负荷训练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