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面而又普遍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以及维新运动的理论提供者严复都曾经以最为激进的反传统的姿态表明了他们的文化选择。然而,晚年的他们,政治态度和文化取向都无一例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文章拟从思想意识层面、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层面、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二重性以及民族身份认同和哲学解释等方面来论述这一近代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2.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和发展上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日两国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及兴办近代教育,但在发展历程上存在的时间差异,以及在对待西方科学和技术、西方文化等问题的思想与态度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时代,福泽谕吉提出实行“开国”学习西方“技艺”。19世纪60年代福泽三次出国,考察欧美先进国家,促使他改革思想最终形成。福泽的主体思想是依据国情学习西方,实行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把日本建设成为“文明国家”。福泽的“文明国家”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福泽思想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启蒙思想宣传促进了国民的“开化”意识,为日本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进行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同时,也为这场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际材料。后期,福泽思想转向保守、右倾。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学和政治家,他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成功。他以自己为模范教育子女爱国奉献;科学地对子女启蒙开智;倡导独立,教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注重实际,培养子女“经世致用”的学风;提倡趣味学习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在梁启超独特的家庭教育下,梁氏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中外教育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批判的层面,应揭示出梁启超对“中体西用”思想背景的突破与超越。在倡导的层面,追溯乾嘉学派与梁启超科学精神的渊源可以认定,梁启超是早在五四前就大力倡导与追求“赛先生”的先驱之一。在反思的层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科学万能之梦”的反思与质疑,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反科学,反而表明了他对科学的科学态度;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保守与落伍,反而是他思想超前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晚清输入中国的西方社会进化论主要有两家:即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赫胥黎的"互助进化论".仔细阅读清末报刊上的各种论著,可以发现,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斯宾塞的学说.无论是改良派的严复、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章太炎,无论是主张温和改革的官员代表还是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斯宾塞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都选择了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而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这两场运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有明显不同。中国是被动的、消极的,日本则表现的积极、主动;中国所抱定的是“中体西用”的宗旨,而日本则采取“体用兼顾”的原则。日本迅速迈入强国之列,中国则日益衰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局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待和汲取比自己更先进的异域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和福泽谕吉都来自封建旧营垒,又都受现代西方文明的洗礼,他们极具启蒙主义特征的教育思想形成于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转型时期。梁启超深受福泽谕吉的影响,把塑造体验人格、享有人权的"新民"作为教育救国的出发点;福泽谕吉视发展智慧为日本文明开化的当务之急,将实学作为振兴日本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