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彩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认知偏差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体育彩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认知偏差现状及其对博彩行为的影响.结论:体育彩票消费者以中低收入的年轻人为主,学历结构较高,彩龄不长;消费者的总体认知偏差状况良好,购彩趋于理性,但也存在部分严重问题彩民;有近60%的消费者持有冷热号码偏好,迷信思想差异性较大;认知偏差对消费者的购彩行为影响显著,是导致问题博彩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我国社会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我国社会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利益冲突、认知缺陷、制度建设、执行能力是造成我国社会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偏差的主要因素,要提升我国社会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必须提升执行主体对社会体育政策的认知能力、加强社会体育政策执行制度建设、规范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平衡关系、不断提高执行主体政策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城乡居民对体育在 社会上的看法。方法:就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性别、体育与偏差行为五个方面对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浙江省城乡居民对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较高;男性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高于女性;城乡居民教育水平与体育的社会认知水平不存在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4.
问题博彩是指个体难以控制博彩冲动,使其持久地沉溺于博彩中,以致个人、家庭和社会受到不良影响的博彩行为.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回顾,拟对引起体育彩票消费中问题博彩的认知偏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影响问题博彩的主要认知偏差包括控制幻觉、赌徒谬误、热手谬误、因果错觉、自我服务偏向、事后聪明式偏差、概率误差、羊群行为、中奖联想、差点赢、沉没成本效应等.未来研究应探索情绪和人格对认知偏差的影响,加强问题彩民认知偏差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形体认知偏差及偏差引起的满意度的概念,同时也阐述了这两个概念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满意度与体育锻炼、节食行为的关系进行论述与研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的现状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中的负性心理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人们认知的偏差,归因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法、组织、裁判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体育活动会对参与本人、他人和社会产生负性心理影响。对体育运动中的负性心理和行为进行了归纳、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的主要负性心理和行为有:功利主义、负性心理暗示、厌学与运动成瘾、焦虑和紧张以及攻击性行为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量表对916名(男502,女414)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测量,通过中介作用检验和Bootstrap分析对各变量进行研究。结果1)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293,0.394,0.362;p<0.01),体育锻炼与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321,0.425;p<0.01)。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共有3条作用路径: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主观幸福感(95%CI [0.056,0.116],效应值为0.085,占总效应的28.15%);体育锻炼→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9],效应值为0.028,占总效应的9.27%);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4],效应值为0.026,占总效应的8.61%)。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高红艳  王进  胡炬波 《体育科学》2007,27(11):30-36,77
形体认知偏差定义为自我体型认知与实际生理体型产生的差值,差值越大,偏差越大。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青少年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被试者600名大、中学生填写了一般自尊量表、身体自尊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BMI表。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形体认知偏差在不同体型、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形体认知偏差能够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进行可靠的预测。但无论男、女生,形体认知偏差与生活满意感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不能对生活满意感产生预测效应。路径分析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是通过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这两个中间变量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体育彩票消费中问题博彩的认知偏差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对当今国内、外问题博彩中的认知偏差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体育彩票消费中彩民的非理性行为的实际情况,对引起问题博彩的控制幻觉、概率误差、过度自信、差点赢和沉没成本谬误等认知偏差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在体育彩票消费中,问题博彩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现象,控制幻觉如"赌徒谬论"和"冷热号码"等是问题博彩者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中奖概率的误解是影响彩民参与博彩的核心因素;沉没成本谬误、过度自信会导致彩民过度投注;中奖联想和"差点赢"心理是彩民持续参与博彩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分层整群选取长沙市706名青少年研究对象,检验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应用在青少年群体锻炼行为中的行为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差异性.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结果预期、自我能、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等变量在不同行为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阶段非连续性检验方面,对前意向者,危险认知、积极预期及自我效能是该阶段显著预测变量,总共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40%;对意向阶段,自我效能及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7%;对行动阶段,危险认知、自我效能、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5%.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显著差异性为健康行为促进中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应用目标定向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标定向理论是新近认知心理学家试图利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动机和行动的理论。理论提出,在成就情景中有二种主要的目标定向或者说是人们主观界定成功的基础:一种是任务定向,一种是自我定向。这两种目标定向与人们主观上定义成功和判断自己的能力相联系。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在运动中学业中这两种目标定向的存在,并且与行为密切相关。国内目前也正在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运动心理学     
G804.8 20013772运动与偏差行为关系之探讨[刊,中,A]/洪嘉文∥中华体育季刊.-2000.-14(3).-9-16图1参15(TY)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运动本文主要之目的乃在探讨运动与偏差行为之关系。其首先借由问题背景之导引来强调偏差行为在运动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对于偏差行为和本质及影响社会层面提供四种不同的诠释。此外,针对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理论"作为心理学众理论当中关于社会认知方面,影响力最为深刻的学派,是人们在支配自身社会活动时内在驱动力,左右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也越发感受到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对此,中外学者也从不从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加强了理论认知,成果显著。我国目前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章整理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以及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体育工作者开展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阳光体育的维度对学生的体育认知和行为予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体育认知意识有所转变,对阳光体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行为上却表现出较低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动机也较明确,态度是积极的,但也会受到体育价值观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间接影响到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鉴体育锻炼风险以及风险认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风险认知问题.首先,在阐述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的基础上,界定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的概念,分析体育锻炼风险认知在中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以及体育锻炼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对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中认知风险和客观风险之间产生偏差的因为做出理论解释;最后,就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的研究构想进行说明,提出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的理论,编制调查表进行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案,并对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探讨道德认同、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影响,检验多重中介模型适配性。采用道德认同的内在化分量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自我定向分量表、体育道德推脱量表和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量表,对1537名大学生(年龄20.42±0.532岁;男874人,女663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F=76.668),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对偏差行为的正向影响分别显著(F自我定向=186.899,F道德推脱=137.076);在道德认同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时,自我定向、道德推脱分别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二者的多重中介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8.10%、5.04%和9.88%,即: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间接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53.02%。结论:道德认同是改善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心理特质,自我定向、道德推脱是诱发体育学习偏差行为的前因要素;道德认同既可以直接的方式改善大学生体育学习偏差行为,还可以通过抑制道德推脱机制来缓解自我定向,进而有效避免产生体育学习的偏差行为。本研究可为防范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诸多潜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6,(5):78-83
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采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对狂欢节的发生流变、身体狂欢中的身体偏差行为、体育赛事与狂欢的互渗以及对身体狂欢行为的动因进行了逻辑反思,研究认为:狂欢节在变迁中出现了神圣性向大众娱乐的世俗性发展趋势,身体狂欢偏差行为在历史上经历非主流到主流的跃迁;身体狂欢是传统狂欢节与体育赛事互渗和耦合的基石;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构性张力、身体由缺位朝向占位,以及表征社会政治矛盾是身体狂欢行为的动因;体育竞赛既能延续传统狂欢精神也能对身体狂欢活动的负效应进行纠偏;体育狂欢节弥合了传统狂欢节日稀疏化与狂欢精神需求的断裂,同时体育狂欢有助于打破女性狂欢禁忌的坚冰,能够促进真正的性别平等进而实现巴赫金所倡导的全民狂欢。  相似文献   

18.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借助社会学理论对污名化的概念及发生机制进行解读,运用角色理论对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不足引起的角色认知偏差导致体育教师污名化;教师个体越轨行为与教学效果不佳引起的角色扮演不当导致体育教师污名化;体育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引起的角色期望不符导致体育教师污名化;教师角色间矛盾与角色内部矛盾引起的角色冲突复杂导致体育教师污名化。为此应纠正体育教师角色的认知偏差,规范体育教师的角色扮演,化解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改变来自各方的贬低和偏见,使体育教师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相似文献   

20.
高水平体操运动员迷信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第12届全运会体操决赛的12支代表队的男、女运动员和裁判员进行调查。主要结论:迷信心理与行为普遍存在于体操运动员群体中,但存在的比例并没有随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产生显著变化;在迷信程度上,女队员明显高于男队员,这与男、女队员在训练强度、生理条件以及所处的竞技水平的不同有关。运动员迷信心理的形成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且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但这也是运动员的心理需求,建议正确处理和调控此种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