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高考作为从中学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注意,也集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意见和期待.目前的主流改革思路为对高考技术进行修补的渐进性改革,没有在高考基本观念、基本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的打算.这种思路没有体现出高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映了国家高考认识的"保守",有必要进行反思.对国家的高考认识进行重塑,标志着国家高考方向的转变及对传统高考观念的超越,其内容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国家决策者明辨是非,分清真伪,以超常的境界、胆识和勇气,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使高考走出"工具论"的逻辑,为高考和教育提供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引导,促进教育的实质性进步.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关键是要转变国家领导层的高考观念,因为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是要由他们来主导或领导的.而由他们主导的高考改革,才可能达到"拨乱反正"、"重整教育纲常"的效果.国家高考认识改变所带动的教育制度及社会风气的改变,可能会重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的"中兴"景象.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进城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当地考试,升学的问题也日趋凸显出来,并且在中国,高考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命运,因而在要求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的大背景下,"异地高考"政策应运而生,但"异地高考"推行之路仍然阻力重重,需结合教育资源的调整、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来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3.
政策网络是政策科学中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主要用于分析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我国现有高考制度是在众多的教育政策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的,并导致了相关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高考制度改革领域中封闭的政策网络,鼓励更多的高考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考制度改革中;另一方面要均衡配置高考资源,解决现有高考制度所带来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既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又能动的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刘海峰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主体以及改革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期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提供理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76):3-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而大学正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考招生制度也就变得尤其重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传统陈旧的高考招生制度逐渐变得不再适应当前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高考制度的改革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走向,同时对高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式等也将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新高考改革政策一经开展就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想要确保政策顺利开展落实就需要政府、学生、社会群众的集体参与和努力。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国家建设还是对个人发展都十分重要,是一项牵扯面极其广泛、影响重大且深远的一项改革政策,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发布推动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本文将分析高考改革后的变化,探讨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新高校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高考制度是国家筛选人才的权威性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功能,因此高考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由于一些高考政策存在程序不足、选拔过程不透明、招生主体范围不合理等因素,出现社会优势群体利用社会资本的运作占有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该过程同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了教育排斥,阻碍了高考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国家应该正确处理高考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将公正置于高考政策改革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徐敏 《上海教育》2013,(12):42-42
今年的全国两会之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道,“高考制度还是要坚持,因为完全取消了高考,会让当官的和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此话说的是高考,实质是高考制度所代表的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基本的高考制度目前不可取消,但是围绕高考的一系列改革以及与高考相关联的基础教育改革需加快进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论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与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制度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事实上,高考在"以考引学、以考定学、以考促学"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在高考"重选拔轻教育"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出现了"高考形式日常化、高考竞争指标化与高考内容绝对化"的不良倾向。为此,加强高考自身的科学化建设,促进高考形式的多样化,推进高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功能,丰富高考形式,是提升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晓龙 《教育与考试》2013,(1):24-27,52
山东省是最早响应教育部关于2012年各省出台有关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主要是解决人口流动频繁背景下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从异地高考提出的必要性出发,总结了落实这一方案面临的难题:限制性政策;新高考移民风险担忧;高校自身依附性太强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改变原有政策;加大对高教投入;减少地方对本地区高校的干预;改革高考制度等。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努力确保异地高考顺利实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注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考试机械。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了考生的权利,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明显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br〉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唤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高考关系着每个家庭和学生的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由北京高考语文、英语分值的转变就可见一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更在2014年1月15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明:改革,是今年工作的关键词。〈br〉 那么,到底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哪些弊端?怎样的高考制度最适合学生?怎样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本期我们就“高考制度的‘利’与‘弊’”专题,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解读。谈一谈如何实践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br〉 (策划人:郝婵陈诚)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