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力弹性系数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电力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入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从电力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从电力消费维度,分析不同行业用电量对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程度;从电力生产维度,分析不同电力生产构成对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影响程度,并分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结合定量和定性因素,得出我国电力弹性系数的分析切入点,并进行影响因素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电力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入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从电力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从电力消费维度,分析不同行业用电量对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程度;从电力生产维度,分析不同电力生产构成对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影响程度,并分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结合定量和定性因素,得出我国电力弹性系数的分析切入点,并进行影响因素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2020年能源消费规划为48亿t标准煤左右,此规划目标能否实现?为此,本文对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步入增速放缓、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也随之放缓,煤炭消费占比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使用定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解决了能源弹性系数数据不平稳且无规律而不利于定量分析的问题,采用统计部门修正过的经济能源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协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定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对弹性系数有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预测低、中、高方案为47.1亿t、48.2亿t、49.2亿t标准煤,年均增速为1.7%~2.4%,说明基本能实现能源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西北地区能源储备量相当丰富,其产量大于消费量,西北地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较西北地区和全国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得出西北地区能源贡献度呈增加趋势.我国战略能源政策的选择,一是降低能耗,节约利用;二是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大举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2002—2012年陕西的主要能源消费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陕西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陕西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度是显著的。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加强能用管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GMM,Ward面板聚类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进出口贸易也能显著提升能源效率。研发投入的增加、人均GDP的上升都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时,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衡量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则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同样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聚类后发现,在高能源消费区,增加出口更能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次高能源消费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减少出口能够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中低能源消费区,增加外资和减少进口能够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低能源消费区,减少出口能够显著提升该区域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亚欧大陆桥富聚了我国大部分能源资源,它不仅是全国能源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洁净能试验生产带,还是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沿海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陆桥优化沿海能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陆桥带与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建议国家及早开发利用中亚油气和西部油气东输问题的研究;及时进行江南尤其沿海地区地下油气管网的辅设研究;沿海地区用能要海兼顾,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8.
杨波  谭章禄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45-48,58
建立算法优化后的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模型,并以2003年至2010年中国国家能源消费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研究和预测,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为38.46亿吨标准煤、41.13亿吨标准煤和42.50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指出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提出我国能源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我国的科技指标对能源密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科技是影响我国能源密度因素但还没有达到所希望的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程度;科技中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财力的影响两个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0.
吕连菊  阚大学 《软科学》2016,(12):34-37
运用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均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处于外体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较低的省份,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小,该结论也适用于经济开放程度这一转换变量;其他转换变量对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影响均只存在一个位置参数,并将各省份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高体制中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高体制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大,在技术进步明显、环境规制严格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省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1.
孙涵  聂飞飞  胡雪原 《资源科学》2018,40(3):477-485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能源“四荒”问题,说明区域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能源供应、使用、经济与环境安全四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赋权法的主观性,与TOPSIS法相结合,对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能源安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山西、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仅占研究省份的30%,其余21个省份普遍低于全国能源安全平均值。中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西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能源安全值偏高;东部及中部地区能源储量较为匮乏,并且能源消耗量巨大,导致能源安全值偏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成品油和天然气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章健  葛良全 《资源科学》2006,28(5):120-126
本文收集了四川省及国内外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等有关指标的大量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能源终端消费构成,并采用部门分析法、GDP能源终端消费单耗类比法、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神经网络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建模,预测了四川省2010年和2020年能源终端消费量,然后经加权平均各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确定四川省2010年和2020年能源终端消费量分别为9 738.94×104t标准煤和19572.60×104t标准煤。再根据该预测值,采用各种能源消费比重分析,预测了四川省2010年和2020年成品油和天然气需求量。最后对成品油和天然气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四川省今后能源建设提出了合理建议。论文为四川省“十一五”能源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另外,本文历时几个月艰辛收集的四川省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大量历史数据,对做同类研究的组织和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port 2008 illustrated that the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was 5.6 billion tons in 2006, accounting for 20% of the global total (28 billion ton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untry and its coaldominant energy structure will lead to a further growth of the CO2 emissions, making China subject to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various sides.  相似文献   

14.
西部能源系统的时空效应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映梅  李亚  张雷  朱守先 《资源科学》2006,28(5):114-119
西部地区能源系统时空效应及其协调发展,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西部能源系统发育的时间过程效应和空间组织变化进行分析评价。时间效应分析显示国家工业化过程对西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加强的整体变化特征和国家经济发展对西部能源资源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发展趋势;空间效应分析则表明中国能源开发在西部的空间拓展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始终在致力于提高本国能源的自给水平,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却对西部有限的能源基础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文章最后从时间过程合理演进和空间组织有序扩展两方面,提出西部地区能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法,以期为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量是44亿吨标准煤"的预测值提出了质疑。为满足2020年能源需求,同时又要实现单位GDP减排40%—45%CO2的硬约束,必须采取超强措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提出了各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对1997-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成本进行了定量核算。研究表明:我国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付出了大量的能源成本,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能源成本大幅度增加,外贸内涵能源从2002年的64039.1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51601.95万吨标准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本文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提出了从贸易环节上实现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世祥  刘江宜  张莉  成金华 《资源科学》2013,35(8):1625-1634
煤炭高消耗省份逐年增加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区域经济绩效?本文基于13个煤炭消费大省1995-2010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算这些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考察这些区域的经济绩效状况.结果发现,1995-2010年期间,国内13个煤炭消费大省的经济绩效普遍得到了持续改善;而且,煤炭消费规模较大地区的经济绩效增速相对快于煤炭消费规模较小地区,煤炭消费增速较快地区的经济绩效增速相对快于煤炭消费增速较慢地区;此外,主要煤炭消费区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效率贡献非常有限.这意味着,政府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应适度允许煤炭消费大省在节能减排目标方面的灵活性;同时,煤炭消费大省经济绩效提升的重点在于理顺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各省化石能源资产流转为出发点,采用基于生物质能替代的能源足迹法计算能源输出生态足迹,并引入能源资产流转压力系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化石能源资产输出地为受补偿主体,化石能源资产输入地对输出地进行生态补偿的核算机制。在完善生态补偿模型前提下,对中国煤炭能源流转的生态补偿进行实证研究,从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价值损失成本和生态修复成本(包括土地复垦和农地修复)3个角度构建核算标准,计算出中国主要煤炭能源省份由于煤炭能源的输出应接收的补偿额度。分析表明:2010年煤炭能源净输出有山西、内蒙古、安徽、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份,由于山西能源流转足迹压力系数最大为5.67,煤炭能源输出足迹严重超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山西省应接受输入地补偿费用最高为3 817.94亿元。  相似文献   

20.
能源供给小于能源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长期难题。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组建国家能源部,可以很好的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