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线性分析指标MPF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和近似熵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能够较好地运用于脊竖肌功能评价的sEMG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运动过程中,腰部脊竖肌sEMG信号的MPF和Lempel-Ziv复杂度均呈明显的线性规律下降;70%的受试者的近似熵呈先升后降型变化;以MPF下降来预测腰部脊竖肌功能水平的外部效度优于Lempel-Ziv复杂度。研究结果提示,sEMG信号的上述变化可能是神经肌肉系统自组织调节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非稳态sEMG信号的分析方法,探讨动态肌肉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12名男性被试进行40次180°/sec肘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记录肱二头肌sEMG信号,将主动收缩期和拮抗收缩期信号进行分离和重组处理,计算并观察未处理前原始信号、处理后主动收缩期及拮抗收缩期信号的线性指标AEMG、MPF和非线性指标C(n)、DET%变化。结果:处理后的sEMG信号基本符合稳态信号的特征;处理后主动收缩期sEMG信号指标MPF、C(n)和DET%与屈肘峰力矩之间的相关性较之处理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DET%与屈肘峰力矩相关的增加非常显著;主动收缩期和拮抗收缩期MPF、C(n)与DET%变化趋势一致,肱二头肌作为主动肌收缩时sEMG信号的C(n)较低,而作为拮抗肌收缩时C(n)则较高。结论:传统对静态sEMG信号进行连续分析的方法不适于动态sEMG信号。对动态sEMG信号进行适当的分离组合处理,可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翔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6):104-106
通过等长背伸运动负荷诱发腰部竖脊肌疲劳并记录全程表面肌电(sEMG)信号,分别以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计算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RQA方法计算确定性线段百分数(?T)。结果显示,MPF随着肌肉疲劳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T呈现反向变化趋势,提示肌肉疲劳时的sEMG信号规律性在增强。?T的变异系数CV比MPF的小,说明?T作为腰部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主动肌和拮抗肌功能转变瞬间的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功能转变瞬间肌电平均功率频率的观察,探讨中枢控制因素在决定MPF变化中的独立性作用.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在完成60%MVC强度的疲劳性等长屈肘运动负荷试验后,瞬间转变肌肉工作性质,完成60%MVC强度的疲劳性等长伸肘运动,分别记录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sEMG信号,观察两次疲劳试验以及瞬间转变过程中肌电MPF等sENG指标变化.结果:等长屈肘和等长伸肘快速转变的瞬间,主动肌和拮抗肌MPF等各项sEMG信号分析指标均发生了显著性改变,表现出明显的跃变现象;无论是转变之前,还是转变之后的等长疲劳试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的MPF、C(n)和%DEF均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而拮抗肌AEMG则维持相对恒定.结论:中枢运动控制是导致疲劳过程中MPF单调递减变化的独立性作用因素,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CNS将主动肌与拮抗肌作为一组控制肌群实施同步控制.  相似文献   

5.
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多年来,应用sEMG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的时、频分析两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包括肌肉活动和肌肉疲劳的sEMG信号维数、复杂度、熵变化规律和特点等,认为肌肉疲劳至少存在两类作用机制,即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健  刘志平 《体育科学》2012,32(6):33-38
目的:躯干突发失衡是造成腰椎稳定性破坏,引发急性腰肌损伤和腰痛的重要原因。采用躯干突发失衡的研究范式,研究失衡心理预期对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诱发腰椎稳定肌快速反应延时和强度的影响,探讨主观心理预期减少突发减载性失衡状况下腰部肌肉损伤的生理机制。方法:11名健康男性青年受试者,分别在有、无失衡预期的条件下实施左右侧躯干肌肉突发减载性失衡试验,同步检测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sEMG信号,计算上述被检肌肉的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考察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对被检肌肉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以及失衡心理预期的生理效应。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条件下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AEMG均显著升高,其中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腰部竖脊肌AEMG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同侧腹外斜肌的反应强度明显大于对侧;失衡心理预期对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作用趋势,对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明显弱化作用;失衡心理预期能够加快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快速反应延时,其中对侧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延时的作用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能够明显激活腰部整体和局部稳定肌的活动,单侧失衡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对侧腰椎多裂肌快速反应延时,弱化腰椎稳定肌的反应强度,在不过度增加腰椎载荷的条件下增强腰椎稳定性,其作用机制与主观心理预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前馈控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学生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我校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学生对照组18例和实验组18例.实验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炼,对照组进行八段锦训炼.分别于实验前、实验8周后用下腰痛量表(JOA)和ME6000表面肌电测试仪(sEMG)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两组受试者实验后JOA、sEMG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JOA、sEMG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学生腰椎功能、椎旁肌肉力量和抗疲劳能力,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运动康复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间断递增负荷条件下肌肉活动的力-电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超  王健  方红光 《体育科学》2006,26(3):50-52
目的:探讨非疲劳状态下肱二头肌在静态间断性递增负荷下sEMG信号的线性扣非线性指标变化规律;方法:记录19名被试肱二头肌在10%、20%、40%、60%、80%MVC负荷水平下sEMG信号,分析线性时、频指标AEMG、MPF、MF和非线性指标C(N)、DET%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在负荷水平从10%上升到80%MVC过程中,线性分析指标AEMG、MPF和MF均呈单调递增性改变。非线性分析指标DET%呈单调递减性改变,C(N)基本保持稳定;结论:以上sEMG信号变化的原因可能与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Ⅱ型肌纤维募集比例和数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EMG)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负荷水平颈部两侧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肌肉等长收缩对相关肌肉平均肌电((Average EMG,AEMG)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颈部肌肉功能和康复训练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6名无颈部疾病的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分别在颈椎屈曲、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4个运动方向上完成20%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 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40%MVC、60%MVC、80%MVC和100%MVC的等长收缩实验,期间采集被检肌肉的sEMG信号,计算标准化的AEMG。结果:①受试者最大颈椎后伸力量显著大于颈椎屈曲、颈左侧屈及右侧屈力量,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②递增负荷水平等长收缩条件下与运动方向同侧的颈部肌肉出现收缩增强效应,而对侧拮抗肌表现出明显的共收缩现象;③运动方向和负荷水平均对各被检肌肉的AE-MG有明显作用,且以上两因素对各被检肌肉AEMG有明显交互作用。结论:人体颈部最大伸颈力量显著大于屈颈、颈左侧屈和右侧屈力量,完成矢状面屈伸和额状面侧屈运动时各被检肌肉的AEMG值与负荷水平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和分析应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方法:选取健康无专业运动男、女大学生各10名,进行3个膝关节角度(90°、60°和30°)×3个运动负荷(40%MVC、60%MVC和80% MVC)共9次静力性等长疲劳实验,同步记录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和非线性信号处理.结果:sEMG信号分析指标表现出单调性变化,且采样序列线性拟合具有显著性.膝关节角度、运动负荷和性别对各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应用非线性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肌电、肌力和关节力矩动态变化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表面肌电与等速肌力测试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各大关节主要肌群的肌力特征,因此,在人体智能辅助系统研发、膝关节损伤及康复研究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文章从基于统计理论的膝关节肌力估算、基于肌肉模型的膝关节肌力估算、表面肌电和等速指标的变化特征研究、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运动损伤及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方面,对表面肌电及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同时应用在膝关节力电关系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2.
表面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一维时间序列信号。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测方法,其信号的检测分析在临床诊断、康复医学及运动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单主要对表面肌电图技术在国内外体育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下腰痛患者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活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男 《体育科研》2014,(2):42-47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60%-80%的成年人生活中有LBP发作的经历,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活动不平衡现象常常存在于LBP患者中,被认为同LBP的产生以及LBP的反复发作相关.研究目的:探讨LBP患者中出现的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活动的异常改变,并初步探讨其同LBP发作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对LBP患者中肌肉力量、神经肌肉控制和与其它运动环节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多数研究表明慢性LBP患者存在背伸肌力的下降、屈伸峰力矩(F/E)比值的上升、背伸肌耐力下降等现象.结果反应了LBP患者肌力平衡受到了破坏,可能是引起LBP反复发作的原因.而躯干旋转力量不平衡同LBP发作的关联则尚无定论. (2)通过表面肌电图技术观察LBP患者腰背神经肌肉活动的异常.研究发现,LBP患者存在腰背肌静止状态下激活增强、椎旁肌活动不对称、屈曲放松反应(Flexion-Relaxtion ratio,FRR)缺失、腰背肌肉耐力下降等肌电的异常现象.(3) LBP不仅仅会引起腰背肌力和神经肌肉活动的改变,也会引起相关运动环节的异常. 已有研究证实臀肌肌电活动异常、腹肌激活模式改变、下肢肌肉活动异常同LBP发作相关联.结论:肌肉力量及激活的异常,躯干屈/伸比值的改变,背伸肌肌肉耐力下降,椎旁肌激活不对称性,伸肌容易疲劳以及屈曲松弛,臀肌、腹肌、下肢肌肉激活的异常等都同LBP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些因素,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和康复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以及复发率均很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社会和经济问题。运动疗法即医疗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其康复作用已经逐渐受到医学界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但是LBP运动疗法的具体训练计划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训练的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等。本文将综述运动疗法在LBP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等长负荷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时sEMG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健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2):17-18
本研究探讨了等长负荷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 s EMG信号的时、频指标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 :时域指标在肌肉疲劳过程变化的特异性较差 ,而频域指标的特异性较好 ,且其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等长负荷持续时间呈明显统计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s EMG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是评价腰部脊竖肌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齿轮比训练时自行车运动员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利用sEMG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肌组织进行监测与机能分析的可行性。方法:8名自行车运动员进行42/15、52/12与52/15齿轮比练习台骑行测试,采用芬兰Muscle Tester ME3000P8肌电图仪与MegaWin软件系统记录分析运动时的sEMG值。结果表明:同侧同部位肌组织不同齿轮比练习时IEMG/s值不同,除小腿三头肌(P<0.05)外,各部位IEMG/s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同训练条件下同部位肌组织左右腿IEMG/s个体差异明显,提示sEMG能够直观反映动力性运动中肌肉的收缩活动,不同齿轮比骑行对下肢不同部位骨骼肌刺激不同。建议:训练监控中,sEMG适合应用于运动员个体的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17.
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扬丹 《体育与科学》2000,21(5):27-28,35
本研究比较了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正MG信号时域和频域指标变化的特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1)频域指标在肌肉疲劳过程中均呈明显的直线递减型变化,而时域指标的变化则有较大的变异;(2)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不受受试者皮下脂肪厚度和肢体围度的影响,而时域指标则易受影响;(3)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负荷持续时间明显相关,而时域指标的相关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sEMG频域指标反映肌肉疲劳的效果优于时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