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自然资源,面临着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阐释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制约因素,构建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转型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评价模型,以国内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生产率指数(ML)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值在不同年度的差异化变动进行实证评价,以检验所构建的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和环境管制政策的双重作用能够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两者效应的叠加使资金更多地向技术创新领域倾斜,并集中于低碳产业,这有效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分析了向低碳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转型途径,以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有必要对其低碳经济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DEA模型的基础上,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赤峰、鄂尔多斯等10个资源型城市进行相对综合评价及技术和规模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的低碳经济发展良好,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落后,是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据此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各个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探究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七大驱力因素和七大障碍因素,并构建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驱力-障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强弱和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在低碳转型实践中要加以正确的识别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主体引导的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这类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需进行转型使其摆脱对单一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谋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为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创新主体引导的区域创新体系营建模式,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主体的能力和经济实力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对创新体系营建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甘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与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约束,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选择何种区域发展政策来推动资源开发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则是实现资源开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分析了资源开发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概述了转型中应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我国资源开发型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发展压力中如何转型,及政府制定何种战略和政策推动并形成区域性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替代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存在着数量充裕与质量较低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针对员工个人、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政府在人力投资收益中的不同价值取向,设计了投资导向型、利益导向型、外部导向型和双高平衡型的投资分享机制,并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技能培训政策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源的长期开采与储备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其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DEA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几座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初步结论。基于此,提出提升我国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傅雷 《中国科技论坛》2007,(12):115-118
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资源城市自身发展特点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历史背景,资源城市普遍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问题。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以大庆市为例,评价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对策,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成为彰显国家绿色增长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活质量为基础系统,以政策支持为交互系统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评价模型,以2000-2013年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方法测算绿色增长指数,进行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是评价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依据绿色增长能力的大小,可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创新升级型、发展成熟型、稳步提升型和意识崛起型四个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严太华  胡尧 《资源科学》2019,41(12):2172-218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合理识别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状态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职能发展与城市-资源关系的互动演变规律,发现城市的优势职能可以合理反映城市发展与资源的依赖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分类方法:按照资源依赖强度,可以静态地将城市划分为强依赖型、中依赖型和弱依赖型;利用资源脱钩模型,可以动态地将城市分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负脱钩6种状态。进一步对107个资源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资源脱钩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初见成效,分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地区发展现实。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论文以东北地区振兴为背景,探讨吉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提出吉林市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工业重镇,已形成了以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实现吉林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和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将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状态;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普及先进高效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电技术;促进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目标,以利于吉林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更全面、系统、并力求实际地展望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供词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CNKI中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有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历探索期、研究激增期和波动下降期三个阶段,研究涉及领域逐渐从经济转向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内容,它们都带有鲜明的经济和政策导向。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预期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道路选择等内容或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惠娟  龙如银  兰新萍 《资源科学》2010,32(7):1296-1300
为深入把握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并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16座资源型城市2007年的生态效率,发现城市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很大,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9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值按煤炭类、金属类、综合类、石油类的顺序逐渐降低,煤炭类城市的生态效率是石油类城市的1.9倍,资源类型对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影响较大,而且同一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差别也较大,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规模对生态效率也有影响,但年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较小,另外还发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消费方式对城市的生态效率也有影响。部分资源型城市是末端治理及源头消减模式,但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还是用传统模式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水平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凯  马国霞 《资源科学》2008,30(7):1013-1017
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群体。本文以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西北干旱区为区域背景,以资源型城市为典型案例,通过对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除了受到经济结构畸形、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之外,还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两大特殊瓶颈。最后基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干旱区的特殊性,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要具体分析、分类指导。对处于幼年期的资源型城市,要搞好资源产地和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资源产地不一定要设市;对处于中年期的资源型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势转换,提前做好转型准备;对处于老年期的资源型城市,要利用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带动其他产业,逐步把重点转移到非资源型行业领域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做好城市的未来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现有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资源空间和农业资源空间的关注度不够,且相关指标过于全面、综合,缺乏实践操作性。对此,以“评建结合”为原则,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以及分类核算、统筹规划管理的实践需求,借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低碳城市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地类的对应关系,明确各地类及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类型的碳源、碳汇属性,形成5个主要评价维度,遵循系统全面性、科学有效性和操作实践性原则,构建包含森林、草原、湿地、水(江河湖泊)、海洋、耕地、全民所有农用地、城市绿地8个碳汇指标要素以及生产、交通、生活等3个碳源指标要素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管理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却成为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是促使资源型城市尽早摆脱困境的关键,正确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总结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基本模式,针对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的主要思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李倩 《资源科学》2013,35(9):1812-1820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好,而森工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差;各城市转型成效的差异与其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历史矛盾的积累深度以及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