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年前,我带初三毕业班,暑期要提前上课,学校却只发了一本语文书。用惯了教参和教案,一时没有了,还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静下心来,深入钻研。认真备课。虽然好多是老课文,有的已教过八九遍,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一遍又一遍地读文本,广泛查阅资料,仔细地作笔记、写心得,竟有了不少新感受、新收获。吃透了教材,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一、注重读书这里讲的读书不仅仅是读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良好的语感,要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如在教《荷花》一课的教学片断时,让学生读了5遍后教师才开讲:第一遍要求学生在网上阅读,对教材进行整体感知;第二遍要求学生读顺课文;第三遍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第四遍要求学生赏析课文;第五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得到培养。二、注重发现这足以说明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儿;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的语文教材处理模式和弊病几十年来,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改革,有一种模式是不变的,即每学期由一位教师从头到尾讲完一本教材,有的教师甚至一个班级连续教二至三年,我们觉得这种传统教法弊病较多。体现在:1.教师负荷太重一本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牵涉到方方面面。既要讲字、词、句、篇、语法、逻辑、修辞、文学常识,又要讲授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如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童话、寓言;既要讲白话文,又要讲文言文;既要进行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又有任务繁重的写作教学,反正是听说读写,要面面俱到,样样…  相似文献   

4.
多角度整体反复,是语文教师研读课文的一种方法.如将一篇课文研读8遍,研读10遍,每读一遍都变换一次视角. 多角度整体反复,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训练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活动方式.如对于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者某篇课文中的一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品析. 多角度整体反复,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深入地钻研、品读,表现出教师充分、实在地利用对课文教学资源进行教材处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  相似文献   

6.
“九义”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蜜蜂引路》一文 ,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 ,找到养蜂人的事。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猜谜语导入 ,初步理解课文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动力。而猜谜语导入 ,则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时 ,教师先将谜语的内容 (如 :一生总是忙 ,来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 ,香甜胜过糖 )讲给学生听 ,然后问 :你们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叫什么吗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猜谜语引入后 ,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 (也可默读 )课文边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讲蜜蜂给列宁引…  相似文献   

7.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采用“文选”式编排的。不少语文教师只知道一课一课地教课文,一学期教完几十篇课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很少思考语文教材编排及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如: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把课文划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什么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教学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如讲过多遍的课文,每次重讲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也就是说,我每教一遍都会发现有愧对学生的地方!——监利县网市中学李茂国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通过小事小节渗透的教育,往往富有影响力,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又常常最能入脑入心。教师影  相似文献   

9.
教育语丝     
《湖北教育》2010,(2):56-56
教学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如讲过多遍的课文.每次重讲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也就是说.我每教一遍都会发现有愧对学生的地方!——监利县网市中学 李茂国  相似文献   

10.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日常教学时,感觉每篇课文都很好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能迅速了然于胸,逢到要上研究课、公开课时,又感觉每篇课文都不好教,翻遍整本教材都很难确定教什么。我想,产生这种奇怪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性漠视,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广阔的视野和足够的敏感。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亟需拓宽视域,端正心  相似文献   

12.
理解编辑意图,掌握编排特点是搞好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前提。现行小语教材编排设计的意图有二:“要有利于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①此其一;“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此其二。根据上述意图,全套教材分成一组一组(单元),作了合理安排,且各有其训练的重点,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现谈谈第三册第十单元课文安排的几个特点。 一、安排三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其意思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终生受用。现行小学教材安排三类课文,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本单元四篇文章,其中《蜘蛛》、《小虾》是一类课文,写了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以观察动作为主,着重教给观察方法,观察要抓重点,捕捉特点,注意动作的先后顺序。《动物的过冬》是二类课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和挖掘教材,在发挥教材作用方面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教材的使用,只用少量的时间串讲一遍课文,大量时间讲些补充内容;有的教师不认真  相似文献   

14.
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王会元 《师道》2003,(1):23-24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材一直顶替着课程,"教语文"成了"教课文".教课本成了语文教学的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慢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结果,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价值,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成了教材的奴隶.  相似文献   

15.
题目八字,前四字是教师要做的,后四字是学生要做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做、保证学生做的。本来,学习课文,要开口朗读,用心领悟,但教学给学生造成的遮蔽却太多太多了。其一,教师讲得多,并且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该接受。曾观摩某教师教《春》,感觉她把几十年来对此文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压缩在一堂课里了,似乎在宣读《春》的教材分析史。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你讲那么多有何用?其二,提问太多,并且零碎不堪。还是上面这堂课,教第一段,师:这段写的是什么意思?生语塞。师:就是说,段意如何概括?生语塞。师:是不是盼春的心情?生:是!如此这般,翻来覆…  相似文献   

16.
我任民师十几年来,一直教高年级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传统教材,我已教过好多遍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由于课本里《详写和略写》(读写例话)一文已明确为“歌颂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统编教参的说法大体与此相同。因此,多年来每次教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时,我都是按教材和教参的上述说法进行。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课文的训练重点和提示虽然有所指明,但并非每位教师一看便能明了,主要还得靠教师的钻研。对教材钻深钻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确。确定了教什么之后,总不能走进教室一讲了之吧,有些内容是学生稍加自学即可解决的,有些是必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
正在笔者看来,要引导好低年级孩子进行有效学习,对当前的教师来说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因为低年级孩子什么都处于起步阶段,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教,所以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方面——一、引导学生认清知识本质,内化新知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不能内化教师所讲的内容,以至于记不住教师讲过的解题方法。而引导学生认清知识本质的方法,可以是沟通各种不同方法间的异同,也可以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等等。如教学13-9,教师如果一味地跟学生讲13-9有三种口算方法,一是先从10中减去9,再加上3;二是先从13中减去3,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