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鸣 《辽宁教育》2009,(11):7-9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2.
推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江苏省普通高中教育在走向普及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高中教育机会获得中的家庭阶层差距,以及择校对高中教育公平的不利影响。江苏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提高教育公平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多个方面,而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城乡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正最为显著的因素.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公平思想。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可概括为:不论男女、贫富、民族、阶层,都要受教育。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法律保障,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实现男女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根本途径;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已经成为各国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在我国,教育公平侧重指义务教育公平。由于投入、地区、城乡以及阶层的差距,就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缺失,所以我国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投入。  相似文献   

6.
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从阶层差异与教育起点公平、学校课程与教育过程公平、阶层流动与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次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范畴,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便于从实践上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各国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在我国,教育公平侧重指义务教育公平。由于投入、地区、城乡以及阶层的差距,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缺失。我国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投入。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由于区域差距、城乡差异、阶层差别及政策倾斜造成的教育不公等问题要正确认识。我国的这种教育不公状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而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寻找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民族差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农村和西部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张书义 《天中学刊》2005,20(6):121-126
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教育不公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地域差异、校际差异、阶层差异和性别差异等方面。妨碍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原因相当复杂,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以及教育本身等因素。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教育的总投入,缩小地区差异;通过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等政府行为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等。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域差异、阶层差异和校际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基于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对策是:加快经济快速、平衡发展,为高等教育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和法规,为高等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高等教育资助机制,为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基本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成人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使越来越多的成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机遇.但城乡、地区、阶层差别仍然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公平是当前我们尤其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异地高考的争议又将该问题继续加热.到底应该怎么样,也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教育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从资源配置,教育政策等进行了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如改进制度政策,异地高考与把名校迁出所属地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阐述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探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尔曼报告"即<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报告>,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该报告是在美国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实践需求推动下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有相通之处.联系我国已有关于教育公平监测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讨论"科尔曼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检测项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首先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其次是依据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调查和收集相关的差异信息,特别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第三是寻找和选择对教育公平比较敏感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7.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并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针对造成我国当前教育出现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阶层差别等不公平现象,分析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意义,指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阶层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地域不公平和学段不公平。从本质上讲,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尤其是阶层分化。教育公平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只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从应有的政治立场出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下定决心来处理问题,政治上反对特权化——阶层特权、城市特权、区域特权、精英特权,坚持阶层公平、城乡公平、区域公平、学段公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经济上反对资本化、产业化,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公益性,教育公平问题就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阶层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地域不公平和学段不公平.从本质上讲,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尤其是阶层分化.教育公平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只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从应有的政治立场出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下定决心来处理问题,政治上反对特权化--阶层特权、城市特权、区域特权、精英特权,坚持阶层公平、城乡公平、区域公平、学段公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经济上反对资本化、产业化,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公益性,教育公平问题就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学区房热"现象作为曲线择校方式,使名校成为富人子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合法途径。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杜绝"学区房热"现象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观念,确立全面成才思想,树立长远培养意识;完善体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强法制,重视规范教育市场,打击不良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