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
教育审美价值是一种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其本质需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教育管理者应该兼具和谐统一、审美以及智慧等良好的教育素养,保证教育管理活动得到有序运行,在这一教育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实现追求人性以及效率的目标。另外,教育管理审美的主体,需要以教育管理活动对人类自身再生产,以及对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满足为基础,其是人的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需求。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合理想性、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能对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同时能表现出教育管理审美实践活动,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内涵也是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21,(1):34-3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体现了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研究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等同于对人性的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人性思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人性思想应从现实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仔细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和创造的动物,人的本质的实质内容是实践,社会性是其外部特征,而人性可归结为人全面的、发展的、合理的需要。要把保证自由个性与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目的,把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作为迭其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人性问题的论述是按三分法分析的,即人是有生理、社会属性和理智本性。而人的理智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人性的最突出表现。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创设的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特殊环境,具有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属性。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就是对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人的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新课程与教学在传统特别注重人的社会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价值。以人为本,把生命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现实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行动转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性问题的论述是按三分法分析的 ,即人是有生理、社会属性和理智本性。而人的理智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人性的最突出表现。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性问题的论述是按三分法分析的,即人是有生理、社会属性和理智本性。而人的理智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人性的最突出表现。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哲学家们无不在为更好地理解人本身锲而不舍、奋斗不止。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以现实生活、实践、需要、幸福四个维度为轴心来阐释人及与人有关的一切。马克思眼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实践的人;是有着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内需的人;是为达到幸福的彼岸而不断奋斗的人。马克思人本观意蕴的四个维度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多维的、深度的、辩证的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从语课程的内在角度来看,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化下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人性则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课程的人性,是指语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根据语课程人性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策略实施语课程人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7,(3):10-10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攀峰博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一文,文中提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在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理清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价值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是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②,“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③,“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④。可见,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层面存在两种偏狭:人性的抽象化或原欲化。两种极端化的原因在于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内部的分裂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分离。如何从分裂的现状走向融合,马克思文艺美学作出了有意义的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人的本质-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人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类争取自由和自身解放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走向最终的幸福,这同时也称作为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理性的一种必经实践。马克思的哲学研究都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起点的,这也是马克思有关人类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考察。马克思哲学思想精神为了达成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标,一直坚持以实践活动的革命性与政治理论的批判性互相统一、协调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形成了当下社会,我们通常所倡导和宣扬的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具体细化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创新以及社会实践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客观的存在或活动。马克思的“唯物论”是把“存在”或“实在”设定为人的“现实生活”即“实践”。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实践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既非“本质先于存在”,也非“存在先于本质”,而应当说“存在即是本质”。实践既是人的存在,亦即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位,是《台北人》生命关怀意识的基点。悲悯是作者的情感表现。通过灵肉冲突中对人性中灵的推崇以及传统与现代交锋中对传统的迷恋,使生命关怀意识呈现,并且从现实生活角度使该意识走向圆满。  相似文献   

19.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马克思提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马斯洛的人性论是以“似本能”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克思-马斯洛的人性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人性差异,激发其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