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批评与清真词的含混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是20世纪初产生于英美批评界的一种理论。含混也译为歧义,它是新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论中一个很在参考意义的欣赏学作品的方法。清真词的含混有原因含混;意象含混;感性含混等。含混给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丰富了对学作品的特性的认识,深化了对学社会效果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
杨松 《中国教师》2009,(Z1):131-131
本文通过简要的回顾新批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了新批评理论的特点和主张以及几位有影响的新批评理论创始人的思想。总结了新批评理论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对新批评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历时性与实践性分析,有助于我们确证新批评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分析新批评视角下的文本分析、语法化与非语法化的创意写作教学的形态,有助于我们探究新批评理论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新批评与其他理论方法平行作用于创意写作教学实践,构成了创意写作教学理论层次结构的重要一环。新批评视角下的创意写作教学观念认为,其他理论与方法在创意写作教学理论层次和序列中的位置与应用价值也应给予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4.
新批评对解构批评家保罗·德·曼的修辞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批评关于文学语言本体地位及其含混性的研究、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和实践,构成德·曼修辞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然而,德·曼否定新批评所主张的文学语言的交流作用,尤其反对"有机整体"的文本观,强调语言修辞性所带来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主张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文本文字间游戏式的互动来阐释意义,打破了新批评对整体化的追求,形成独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俄国形式派与英美新批评派作为理论上的“近亲”,在理论背景、研究重心、对内容一形式二元论的批判、专注于作品的内在构成等方面有相近之处,但又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这两个文论流派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象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原因、艺术价值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文本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性质、形式都有一定的探究促进作用。文本分析以文字欣赏作为出发点,结合文学思潮对作品中心进行探究,然而文本探究与文学史探究、文学评论有有所不同,它是对文学作品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方法,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静 《文教资料》2010,(11):4-6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环节,该文提出综合解释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建立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新批评(The New Crit icism)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客体,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正是由于这一点,新批评被认为隔离了文学与社会,是非历史主义的。然而,新批评从不否认历史的真实性,随时流露出的都是很强的历史意识。本文以T.S.艾略特为例,对新批评中透露的历史意识进行阐释。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英美新批评逐渐式微。但新批评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销声匿迹。相反,新批评"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1]84。它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经融入理论谱系之中,甚至得到了普泛式的运用。"文本细读法"就是其中的一点。国内文艺理论学界对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关注度还有欠缺,鉴于此,笔者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新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与国内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西方学理论和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本”这一词成了一个非常玄奥的概念,本,作为学之具体表现的实体,成为批评家和学理论家批评活动和心智活动的场所,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法,构成了西方学理论嬗变和转型的晴雨表,本以历史线性的方式,参照当代学批评理论,围绕“所指”,“能指”,“化本”等概念,演绎了学客体在批评主体那里的增生和变化,即学由作品到本到学化的转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3.
文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开始了知青学的新时代。这种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逐渐取得独立地位,形成规模优势;其次,知识青年作为创作主体走进坛,使其在可能的水平线上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知青生活,以群体的方式为知青学注入活力。革中知青学的繁荣并渐次走向成熟,为80年代知青学的繁荣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流派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代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策者。拟通过对萧乾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的分析,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的个性,即在翻译选择和翻译思想上体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小说,出自一群追求文学独立品格的作家之手。他们精心建构意象作为小说写作的特殊手段,隐退故事,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浓郁氛围,使小说脱出纪实巢臼,凸现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写意特征,对小说的现代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郁达夫作为当时享誉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不仅在社会活动方面与左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文学思想、创作实践也呈现出明显的左翼文学特征,可以说,郁达夫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左翼倾向的作家。他真诚地接受了代表时代潮流的左翼文学的影响,努力从各个方面突破自我,表现“生的苦闷”和时代苦闷,成为忠实的“时代表现者”。同时,由于个人的文化心态的制约,郁达夫并非纯粹的左翼,其文学创作又呈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郑燮的文学主张与他的书画一样标新立异,他心系国计民生,倡导文必切于日用,主张写经世文章。他认为文章最高境界是"沉着痛快",写文章应该一针见血、酣畅淋漓。他还要求,作文当"自出己意","自树其帜","作主子文章"而不作"奴才文章"。郑燮的这些观念,对打破当时沉闷的文化空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