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每学期都会有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受打工挣钱思想的蛊惑而中途辍学。学生流失一直是每个班主任都头疼的问题。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对每位班主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次赛课中,杨老师和陈老师都上了《去年的树》,细微之别落在一个问题上: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 两个班的学生都展开想象说了自己的心声,不少学生认为大树被砍倒是一个悲剧,是人类不爱惜树木的“恶行”。有趣的是,杨老师接受了学生的观点,同意对伐木工人的声讨,  相似文献   

3.
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不断,教师批评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课堂上总有一些"问题学生"。如何针对他们开展有效教学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问题学生"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身长久的恶习养成的,也有对老师持有偏见故意刁难人的。教师在管理上要对症下药,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也不能一股脑地将责任都归咎于学生本人。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4.
吴灯 《天津教育》2008,(10):31-32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常常是指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行为“怪异”甚至越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成功教育的核心内涵。本文对“问题学生”张青(化名)的研究只是个案,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一人,但希望对他的研究过程能给遇到这类学生的教师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在品德、学习、纪律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问题,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曾经听到不少老师谈到后进生问题都感到力不从心。长期以来,问题学生转化一直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教师。当我们面对一些后进生时,该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呢?  相似文献   

6.
侯彦君 《语文天地》2011,(23):61-62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7.
邓青青 《成才之路》2010,(1):I0004-I0004
时下,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了。”据了解.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很难管.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做到遵规守纪,认真学习的。只是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几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但这些。问题学生”也并非都真正有“问题”,而是教师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才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和“问题学生”做朋友呢?  相似文献   

8.
<正>曾去参加一场优秀教师报告会,会上一位优秀教师首先提了个问题:作为教师,你了解自己所教的班级里,有多少孩子是"鸡蛋",有多少孩子是"鸭蛋"吗?在场的人都被问懵了,对问题中的"鸡蛋""鸭蛋"疑惑不解。稍停片刻,他开始解释:每个学生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都是有差异的。好比我们要去煮蛋,如果这个学生是"鸡蛋",煮熟的时间就会用得少一点。如果这个学生是"鸭蛋",煮熟的时间相对就要长一点。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知道哪个是"鸡蛋"哪个是"鸭蛋",  相似文献   

9.
侯彦君 《语文天地》2011,(12):61-62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这三年我都担任高三班主任。过去在工作中只重视给“尖子”学生“锦上添花”,巴不得他们破开肚子能装进更多的知识;忽视了对学习差的学生“雪中途炭”,以为到了这时候,对基础差的学生怎么帮助也是徒劳了。本学期学校领导提出了贯彻阶级路线,关心工农子女学习的问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才使我从歧途中省悟过来。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但在当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最让人忧心的问题却是学生都不提问题,甚至根本没有问题。难怪有人调侃,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实际标准就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将有创意的学生教的没有了创意。面对公众多少失于偏激的指责,  相似文献   

13.
王书玲 《考试周刊》2013,(53):140-141
<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生才能沉下心,钻进去,学习效果好。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不会变通,不会创新,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不少活动类习作教学,学生对于“写什么”都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怎样写”上。即学生都知道写什么,但在动笔时却不知道怎样写。基于此,应调整活动习作教学目标,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如此,从“内容”走向“方法”,方可有效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的,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阅读和听说能力都不能达标。新课改以来,教师对新时期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读、听、说协同产出能力,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以开放英语教育为背景,浅析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7.
学会提问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学会提问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个自己的思维、方向和动力。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问题大王"。  相似文献   

18.
韩燕 《现代教学》2013,(3):40-40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使得我们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思绪“信马由缰”,所说的与教师的教学构思常常风马牛不相及。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时间耗费在这些无关紧要而又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上,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教师该怎样正确地应对呢?首先,应该充分预设,沉着接招。教学作为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的、清晰的思考与安排。学生对文章的课题、中心句、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进行多元解读时,会产生哪些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包括隐性设计、软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以便在学生意外问题出现时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其次,让有价值的意外问题成为教学资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课堂也将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7A):38-39
第三,重心下移的设计。在大问题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学生活动和相应的教师活动做出进一步的设计。由于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一定的思考力度和思考时间,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要做出重心下移的设计。具体地说,每提出一个大问题,都要提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重心下移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20.
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这样的呼声,时日已久,收效甚微。一则是单纯追求升学率这东西在作祟,二则是对“减负”的认识还不到位。看来,对“减负”作一点冷静而深入的分析,颇有必要。是不是对所有学生都要“减负”?这个问题可能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