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科是基于人对客体认识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知识建构,它充其量反映了客体的部分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研究以及当代大多其他学科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带有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研究特点,因此,关于它是学科还是领域之争,从认识事物本质属性或知识建构的角度而言,并不具有多大的探讨意义。但是,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学科化,学科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以此为志业者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学科化诉求毋宁说是基于现实境遇而不得不为之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也可以建构意义。无论致力于知识生产还是意义建构,高等教育研究的首要作用都在于对高等教育现象作出独到的解释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或公众分享。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人为性”,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实践中那些切实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念或政策未必具有智识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那些学术意义上的经典文本也未必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不能忽视但也不宜高估,高等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现象,并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研究中层理论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层理论建设能够提升高等教育经验研究的理论层次,推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变,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成熟。建设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层理论,必须在整体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加以限制;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同时保持本学科的独立性;转变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态度,提倡"从做中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建构中,人学视角处于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从本体论和整体人的层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建构高等教育理论的成果较少。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人”的研究尚未建立在人学基础上。从时代精神、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等角度来看,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引入人学视角是必要的。从人学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可尝试建立高等教育人学,重点研究人性与高等教育、生命与高等教育、人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和人类与高等教育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所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学科发展道路,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研究要实现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的转变,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的实践取向。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责任表现为:传承学科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大力倡导院校研究,助推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这本书提出了多学科研究的观点,从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十一个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为解决高等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找到了恰当的合理依据。同时,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独特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只有坚持多学科研究的方法,由不同学者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丰富高等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学科,从而逐步为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奠定基础。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活动,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相关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层面与领域应用适合的学科理论,应避免出现以一种理论替代另一种理论,或以一种理论解释高等教育的全部问题的现象,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学科群优势,以多学科的不同视角揭示高等教育现象,阐释高等教育的规律,最终解决高等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走向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在研究的取向上必须密切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学术概念的选择上必须恪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则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的出发"。  相似文献   

8.
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学科化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灵魂,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必备素质。问题的特点有三,第一,问题是在已经存在的理论和现实事物基础上产生的;第二,问题与主体(人)密切相关;第三,问题是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研究问题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和现有高等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来源于高等教育理论内部以及高等教育和其他学科理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研究者在选择并确定研究问题时,要注意处理好真问题与假问题、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与自己能胜任的问题、他人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这四对关系,从而保证选好研究问题,使研究活动有一个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理论是以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发展为基础,立足于高等教育实践,站在高等教育学科立场上研究高等教育现象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有必要将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与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研究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只有立足于高等教育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之初的学科裁撤等事件给高等教育学科带来危机,使高等教育研究陷入了较深层次的自疑。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需要自疑精神,更需要坚定自信。应在研究情感上增强学科自信、在研究目标上增强话语权、在研究方式上倡导问题导向,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助推“双一流”建设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不仅深化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应正确理解和运用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1月30日,《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的主题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专访。潘先生认为,该《意见》的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研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着脱离实际和中国国情等问题。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科研,应该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拥有更大话语权。潘先生认为,“一枝独放不是春”,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须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品格,办出特色,注重办刊质量和水平。潘先生寄语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既不能用“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来解释,也不能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解释,更不能用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来解释,它必须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解释,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既是私人产品,又可以当作社会福利品免费提供。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客观上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福利化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就会被高等教育免费制度所取代。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在于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及其利益关系调节,还依赖于高等教育收费这种制度安排、服务价格和市场机制来提高效率与增进公平。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学经过近40年的学科建设,依然存在研究对象"多师少生"、研究主体"多己少他"、研究方法"多论少据"、研究应用"多学少术"四个方面的局限.为了提升高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应该从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学科学术共同体、丰富研究方法及聚焦教学管理实际问题等几个方面来实现突破,真正发挥理论对高等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志红  何青  王丽 《成人教育》2022,42(1):22-28
详细论述在信息技术引领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阶段性发展历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经历了成人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混合教学和智慧教学五个时代的变迁。指出“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的大变革,促进社会进入了“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但面临教学管理失范、理论研究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风险,需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再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宾恩林 《职教通讯》2019,(15):15-22
目前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并不算完善,即便整个教科书领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存在“功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程序”等三个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探索,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系统化积累。为了探求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应基于康德的范畴理论,建立教科书科学理论形式框架,汇总、归类已有教科书研究思维,并建构出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科学理论。具体行动包括:基于范畴框架阐释教科书以便系统性整合三种理论思维;基于范畴框架重新建立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的发展框架;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建构不能脱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 ,有着丰富的内涵 ,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是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其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在广泛开展问题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 ,建立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德国高校校长协作会、文化部长协作会、德国教育和科学部联合出台了新修订的《德国高等教育学位资格框架》,它通过“能力”将宏观的政策层面与微观的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其核心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反思性和创新性能力;应用科学方法和生产新知识的能力。在能力描述中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强调知识的理解力,突出跨学科、反思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这样一些对毕业生未来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培养目标,既从职业的角度描述了毕业生应获得的能力,也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揭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