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沐浴着课改的阳光,经历着课改的洗礼,每一位教师都深切体验了从"文本教学"回归至"人文教育"的过程,以及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的活力和课堂面貌的全新变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而核心在课堂。怎样让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九月,我省的省级课改实验区开始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课改的行列.暑假期间,实验区所有起始年级的教师,都参加了"课标"和教材培训,基本实现了不培训不上岗.应当说经过培训,教师们对课改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了投身课改的热情,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开学后,每个教师都努力在教学中体现课改精神.  相似文献   

3.
初中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去更新和提高。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惑。面对"动"起来的政治课堂,我们不得不反思。创设真正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情,创设生活情境,真正探究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从2004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算起,高中思想政治课改已进行了十几年。十几年后的今天,为了正确判断课改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明确深化课改的方向,有必要从教学形式、教学重心、教学效果等层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改进行反思。一、教学形式的选用:应以是否抵达教育的本质为依据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过于理性和"冷清"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纠偏。但反观很多教师的课堂,由于没有深刻理解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仍然停留在表面,"模式"型课改、"经验"型课改、"运动"型课改屡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已在我省部分中学开始实施,此次课改引起了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里,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我也尝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内实践了一学期,现谈谈自己对课改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6.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经由完全地不断预设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引言:澄城县城关一小以校本教研为课改动力,展开了一系列工作,本刊去年第四期以长篇通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下简称"《恰》文")对此作了报道。同年5月,该校"主体教学"实验课题通过验收,可他们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为了把课改继续向更深层次推进,该校又提出"深化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的课题,在课改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阳春三月,当记者再次踏着春色走进一小时,惊喜地发现课改改变了教师,教师促进了课改发展。  相似文献   

8.
曹成 《考试》2007,(12)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课改理念引导下的新追求。现实状况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像一个顽疾一样它仍然困扰着我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语文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再次陷入了"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下"的困境。笔者近段时间听了几节的语文课改课,引起了不少反思,下面仅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呈现,为之诊脉与剖析。  相似文献   

9.
刘景全 《中国教师》2013,(Z1):202-203
当我们走进课改后的高中物理课堂,我们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理性分析,不但会发现一些偏离课改初衷,而且甚至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现象。这几年,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开展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和成功的尝试,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仍存在着对科学探究理解的偏差,使"探究教学"进入似是而非的误区,严重阻碍了"探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理念、行为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们在领会课改精神,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感觉到课改的确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和平时听课思考,认为落实语文新课标还须走出五大误区。一、教师由"填鸭人"变成了"守夜人"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评价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面对嗷嗷待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国教师》2013,(Z1):104-105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课改的变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改案例层出不穷,仔细揣摩这些案例,就会发现这些案例中隐藏着一些"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思和改进。对此,我列举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并加以分析,与同行研讨。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十余年,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很多学校的课改由"穿新鞋走老路"变成了"形改神不改"。课改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讨论的作用。小组展示成了没有效果的"表演",很多教师还是按部就班,人云亦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不够到位……课改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不只是操作上的问题,更是教师思维和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本质,于是以往经验式的教学限制了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反思课程改革就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从去年起,上海中小幼教师围绕着用好"862"教学资源而进行的"深化课改,聚焦课堂,提升能力"的专题培训,可谓如火如荼。我也受邀承担了一次关于"如何评课"的全区英语教师培训活动。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经历、教学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何让不同的教师在一个半小时的培训中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4.
在课改的进程中,"教师总是课改的反对者,同时又是课改的实践者"——这永远是课改进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在这一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理想形式扎实推进.没有一种模式适合所有的内容,也没有一种方法适应所有的学生.但课堂会因为教师课前充分地预设而丰满,更会因为学生课堂随机的生成而精彩.让我们相互牵手,在课改的浪朝中,突出亮点,走出误区,一起前行,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中职课改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因有的教学状态,中职教师不得不去应对这种"失衡"。这无形中增加了中职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不折腾"的保守心态也使得教师产生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消极情绪。这需要打破既有习惯,构建多渠道、多方位的课改支持系统,同时采用课改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特别是在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内,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命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又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要让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师生感觉到,教学和考试不是两张皮,不要为应付中考而改变课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施展空间,更是学生习得知识文化和学习技能的最重要途径。过去,中、小学课堂曾被认为是"教案"表演的舞台。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的话来说":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正是这样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催生了"课堂教学改革"。而课改正如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所言":课改的问题不单纯是改课,其实是思想和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特定的一种心理活动。其内涵或活动取向具有教育目的、课程取向和课程整体三个维度。由于其在教师心理结构中大体处于潜意识或靠潜意识的层面,因而对教学行为有着强劲的支配和制约作用。其强弱度制约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自觉程度,其明晰度制约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自主程度。其开放度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程度。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课改目标的学习,引导教师积极从事课改实践,成为课改实践的体验主体,是优化教师课程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二期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如何让教师正确理解课改新理念?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使用新教材,创新教法?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当上海"二期课改"在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开近一年之时,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次静悄悄的"变脸"。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课改与应试教育同在。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的定点便是"升学率"。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及晋级也是以"分数"定论,实行"一票否决制"。于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到了一个"应试"的平台。教师们不得不一边应付课改,一边仍旧走"传统法"教学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