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69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论为整个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研究思路。该理论引入中国后也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然而由于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不严谨性和在实践运用中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国内批评德国功能主义的文章仍屈指可数。论文从理论本身和实践两方面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3.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依据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可分为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构建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平台、新农村文化供给与服务4个子系统,这4个子系统分别执行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4种功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离不开4个子系统功能的有效运作、相互协调和动态推进。  相似文献   
124.
殷晓蓉 《新闻大学》2012,(2):54-59,53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地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转向趋势相吻合,主要依据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现代传播的行为效果——尤其是对个人的行为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5.
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是一个"建立在行动与结构、社会与个人对立基础上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功能分析框架"。[1]对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进行反思或批判,对于像我这样从来就是浸润于功能主义社会学路径之中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是否有  相似文献   
126.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新闻大学》2012,(2):41-47
“如果说城市就是媒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 (佐藤卓己,2004:24)?一位学者在撰写现代传媒史时如此发问.这个说法之所以可能让传播学者感觉奇怪,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播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关于媒介,我们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的大众媒介上,这又与我们常常将传播理解为这些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对马克思和吉登斯社会结构观的梳理,从社会结构的含义与构成、社会结构的层次与关系、社会结构的存在条件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等方面比较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结构化理论视野中社会结构的异同,以期深化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8.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129.
"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具身认知研究进路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蕴含着三个重要问题:何为身体,何为认知过程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身体对认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知觉—运动进路、延展功能主义进路和生成进路)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为生成的具身认知研究进路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130.
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标准多元化的翻译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翻译实践中更符合现实的需要。当今世界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业的发展也随之加速,而旅游翻译中在展现多元文化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当地的文化特征。笔者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究以目的论为主旨的多元标准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实践意义,进而得出功能主义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