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7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天人相分是西方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源。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科学管理在西方的出现,而且对现代西方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是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实现的。但是,那些没有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缺乏互动乃至思维碰撞和交锋的研讨活动,是很难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的。教师只有在研修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才能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收益,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行为,不断生成教学实践智慧。那么,  相似文献   
93.
地理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 相邻位置)国家  相似文献   
94.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相似文献   
95.
《中学历史教学》2007,(4):F0002-F0002
姬秉新,汉族,195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学毕业后下乡劳动锻炼六年。1977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相似文献   
96.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伴随着新课程的开始和推进,对公开课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高。纷纷攘攘的讨论过后是理性的思考,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公开课成为宣传新理念、新教法的有力抓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7.
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卫东 《历史档案》2001,14(4):98-104
中西学人多将1839年11月在澳门设立的“马礼逊学堂”描述为基督新教在华办学之始,此乃误说。实则,新教在华开办的最早的较正规的学校是女校,也就是说,基督新教在华办学是从女子教育肇始。这是一个所关非细的问题,它关涉到新教在华活动的最早路数,关涉  相似文献   
98.
由于长期处理涉外事务,使李鸿章有机会接触到基督教。他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并非一味排斥,不同时期,态度不相一致。前期基本否定,后来态度转向温和,持接纳态度。对基督教的不同派别,李鸿章也因派而异。比较而言,李鸿章对基督教新教的宽容远多于对天主教的怀疑。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与天主教和新教在布道方式及手法上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9.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100.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改变。文章分别以在华新教传教士1877年、1890年和1907年这三次全国性大会为依据,研究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个集体对"护教权"态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