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7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02.
论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果证成的内在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韦伯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卡尔文派的教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和严密考察.其证成过程和内在逻辑是:首先,从资本主义生活样式中获取"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其次,从资本主义精神中寻找新教伦理的痕迹;最后,从新教伦理中获得宗教入世的影子.其得以成功接驳世俗与宗教、生活与信仰、此世与彼岸的纽带是"观念",藉以顺利渡过"冥河"的"摆渡者"是"天职"观念和"禁欲"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03.
天职观和世俗禁欲主义是韦伯新教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它奠定了资本主义伦理精神的基础,通过对人们生活要勤奋节俭的价值导向,为资本主义积累物质财富提供了精神支持。它对于当代社会构建面向未来的伦理精神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老课文教学有着许多丰富的资源,看似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但孰知老课文教得多了难免会浅尝辄止,难免会故步自封,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式,很难推陈出新,久而久之,老课文倒成了"鸡肋"。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激活一股新能量。  相似文献   
105.
亨廷顿的著作《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全书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并认为美国文化的根源来自于盎格鲁新教文化,如果不坚定地继承和保护盎格鲁新教文化,国家信仰、认同就会有衰落、破灭的危险.本文将基于亨廷顿关于多元文化下国家特性的观点,围绕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国家特性是什么?国家特性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三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对多元文化下国家特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6.
新教伦理是宗教改革后教义的产物,本身秉承了西方理性的文化渊源。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理性的实质,不管是路德的天职观、加尔文的预定论及它们倡导的入世禁欲主义,都包含着理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7.
走近丙中洛     
沈坚 《寻根》2013,(5):66-73
从地图上看,丙中洛的位置就在云南省的西北顶端,再往北不远便入西藏了。游丙中洛,是当时我们整个怒江行游计划的一部分。从六库沿怒江笔直北行,中经福贡,抵达贡山。丙中洛所在的贡山,是云南西北端最边远的一个县。县城茨开镇极小,仅一条纵街,跟怒江平行,却五脏俱全,集中了必要的机构、商铺、饭店、娱乐场所等。贡山是个多民族地区,傈僳族居多,还有怒、独龙、纳西、白、回、藏、汉等族,正式名称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所辖。来到这里,很快就会感受到一阵浓浓的  相似文献   
10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儒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理论,与清教徒所信仰的彼岸世界和积极改造世界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韦伯在对比新教伦理与儒家思想之后,认为儒教伦理既缺乏法律的理性化,又缺少自然科学的思维。从而断定,“儒教伦理阻碍了东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通过《最后的常春藤叶》指出,语文教师应采用叶圣陶名言切入,梁漱溟话语突破,在反复阅读中彰显文字魅力,在点拨提升中体味生命意义.在精当取舍中体现精湛的教学艺术,最终体现旧文新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0.
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但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而且教材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形象、深邃的哲理、丰富高尚的感情等,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通过深入透彻地分析,挖掘教材蕴涵的哲学、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精髓,会使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学会了做人。可也有少数课文是老教材上用过的,尤其是文言文板块。文言文板块随着教材不断更新改编,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如何把握这些老课文,怎样将新的课程理念渗入老课文,让老课文也呈现新课改的精神呢?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