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86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4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审美想象作为一种最具自由品格的创造性心理形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尤其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在科学活动中,审美想象可以使科学主体自由地进行科学表象的组合、概括和抽象,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阐明科学审美想象的涵义及其与艺术审美想象区别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审美想象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几个方面的功用.  相似文献   
2.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试图取代所有现有的英语考试,那么对于所有出于不同目的报考不同等级的考生来说该如何备考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以来,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期待。然而,自90年代中期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于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点,现行的写作学大多离开写作主体的心理视角,从章法和文法这些形式层面子以阐释。本文以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内在依据,具体论述基于写作意图所展开的合乎心理规律的丰富联想是构成散文“形散神聚”的心理因素,正是写作主体这一心理因素的功能作用,才使作品形成与读者审美心理同态对应的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语文新课程下诗歌教学存在的就诗论诗、静止化、套路化问题,探求教师灵活整合各种教学元素的方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和诱导作用,带着学生一起热爱诗歌,鉴赏诗歌,走进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让诗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过程。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借助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古典文学名著的魔力,可以让诗歌教学变活,可以让学习过程充满一种变化的惊喜,从而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7.
歌唱是人声的艺术,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裁体。但由于人声音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具象性特点,以及加之发声器官的隐蔽性,使歌唱教学中要求完美的声音塑造与良好的发声器官状态的联系难于理解与把握,在表现作品和塑造形象上增添了难度。为解决歌唱中声音的抽象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歌唱过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的方法,使歌唱训练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9.
书法创作以书法抒情为始终,因此说书法创作的过程乃是书法抒情的过程,而书法抒情离不开想象、意象、文字。本文意从想象、意象、文字出发,探讨书法抒情的有关问题,可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始终离不开“形式”、“象”,但这“形式”或“象”又不是无序的堆砌,而是有序的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白鹿原》中的革命内涵。主要从发生在白鹿原上历次革命、参加革命的革命者、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剖析革命的目的和实质,从而展示作者对民族国家出路思考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