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技术创新溢出的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杨武  王玲 《科学学研究》2005,23(3):425-427
技术创新中的溢出效应,是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典型特征。本文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溢出的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归于创新的示范与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的技术创新源以及产生的正、负经济效应,得出知识创新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来说,波特弱假说涉及双重外部性问题,即污染的负外部性和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才能予以彻底解决,而后者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本文以SO_2排放控制技术为例,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结合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波特弱假说的作用。结果发现,当知识产权保护较弱时,环境规制对大气科技创新呈现负向影响。只有当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环境规制才会对大气科技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波特弱假说成立。此外,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大气科技创新的交叉效应主要出现在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和个人,创新主体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内外文献,将产业间R&D溢出效应的资金来源划分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结合技术相近性概念,对上海市大中型企业溢出可能性进行排序,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矩估计方法,考察内生性创新努力、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和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一期、二期的创新产出对当期创新产出影响为显著的正效应;企业内生创新努力程度对企业创新产出也为显著正效应;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弱的技术负外部性,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曹瑞芬 《资源科学》2014,36(6):1211-1219
耕地资源既能产生生态效益,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态福利,具有正外部性,同时也会因为不合理利用而损坏人类的福利,产生负外部效应。仅仅估算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量,可能会高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额,不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本文以湖北省102个县(市、区)为例,分别测算了耕地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价值量,进而得出耕地的净外部性价值量;此外,通过测算各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得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水平,并据此实施跨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均衡各区域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但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水平差异明显;②扣除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有盈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耕地资源的外部性处于亏损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支付区;③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研究成果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玲  赵子健  曹聪丽 《科研管理》2018,39(12):45-52
从理论上来说,波特弱假说涉及双重外部性问题,即大气污染的负外部性和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才能予以切实彻底解决,而后者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本文认为,波特弱假说需要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以SO_2排放控制技术为例,本文运采用2000-2013年省际省份面板数据,结合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波特弱假说的作用。结果发现,当知识产权保护较弱时,环境规制对大气科技创新具有呈现负向影响;。只有当知识产权保护较强时力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环境规制才会对大气科技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波特弱假说成立。此外,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大气科技创新的交叉效应主要出现在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和个人,创新主体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韩晨  高山行 《科研管理》2022,43(5):131-140
本研究构建了以战略柔性和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的员工导向提升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采用取自303家我国企业的双份调研问卷对文中所提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员工导向通过三条并行路径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一,员工导向增强战略柔性进而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二,员工导向以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提升原始性创新;第三,员工导向通过战略柔性促进战略创新,进而提升原始性创新。此外,链式多重中介效应随着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7.
沪杭高铁对浙江沿线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消极影响.分析了沪杭高铁对浙江沿线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针对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沪杭高铁正外部效应,规避负外部效应,基于共生视角从培育共生链、打造共生度、改进共生模式、优化共生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沪杭高铁经济带共生发展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8.
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巨大的正外部性是众多中小企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但随着集聚度的提高,也会产生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甚至衰退和消亡。因此,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集聚现状的分析,说明集聚的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并从政府和行业角度提出负外部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已有创新平行路径文献用随机数学模型将平行路径简单投射为研发投入——产出的二维线性模式,但该模型对于指导企业解决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效应带来的创新网络化、外围化的问题,尚有一定的难度,论文基于Genentech的案例从复杂系统、知识基和实践行为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了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的非线性形成机制:在创新复杂系统中,创新平行路径是客观存在的,越是原始性的创新越能引发更多的创新平行路径;新的知识组合形成技术平台改良或者替代原有技术平台从而形成了原始创新的平行路径,知识基越复杂形成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越多,且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新的技术平台结合不同的市场概念形成了原始性创新的平行路径,市场需求越复杂,形成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越多,且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知识基越复杂,实践网络嵌入方式越复杂,从而形成越多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且对企业而言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伍勇  魏泽龙 《科研管理》2017,38(12):11-19
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动态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开放环境下内、外部知识探索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突变性创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资源整合方式--稳固性整合与激进式整合的调节作用。研究利用203家企业的数据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内、外部知识探索对突变性创新有不同影响,而且两者在促进突变性创新方面存在互补关系;不同知识探索对突变性创新的作用随着资源整合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解释开放环境下内、外部知识探索与突变性创新关系研究中的冲突,并为中国企业提高突变性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朱建民  史旭丹 《科研管理》2016,37(10):121-128
集群网络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集群网络分为了商业网络和科技网络两个维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探析了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创新策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商业网络和科技网络均会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市场的竞争程度倒U型调节商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且正向调节科技网络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动荡程度正向调节商业网络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商业网络和渐进性的创新策略正向交互影响创新绩效,科技网络和突破性的创新策略正向交互影响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组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在组织创新资源转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协同效应。基于组织创新绩效指标的分解和内外部学习行为的对比分析,本文根据组织内外部学习的高低程度划分为两种状态和四种情境,并运用响应面分析、多样本比较等方法揭示组织内外部学习对产品创新绩效、流程创新绩效的微观权变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对产品创新绩效、流程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过度内部学习可以缓减产品创新绩效的增加速率。(2)在高内部-高外部组织学习情境下,组织产品创新绩效与流程创新绩效最高;但在低内部-高外部组织学习情境下,组织产品创新绩效最低;在高内部-低外部组织学习情境下,组织流程创新绩效最低。(3)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对流程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过度平衡组织内外部学习可以缓减流程创新绩效的增加速率。(4)当组织内部学习弱于外部学习时,企业强化内部学习会抑制产品创新绩效,但会促进流程创新绩效;当组织外部学习弱于内部学习时,企业强化外部学习会促进产品创新绩效,但会抑制流程创新绩效。本文明确了组织内外部学习如何匹配能为组织带来更佳乃至最佳的创新平衡位置,揭示了组织内外部学习强弱对比情境下的组织创新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将原始创新知识搜寻划分为前瞻型知识搜寻与反应型知识搜寻,探究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及差异,以及知识积累的中介作用和原始创新意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应型知识搜寻与原始创新知识创造间具有倒U形关系。知识积累在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知识积累在反应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原始创新意志可以正向调节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且原始创新意志显著调节了反应型知识搜寻与原始创新知识创造之间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企业实现原始创新知识创造而选择适宜的知识搜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曦  何华  刘云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178-186
当前经济形势下,国际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知识产权的竞争,科技项目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探究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对我国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基于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要素构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此研究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从而探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阶段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及进化的机理,最后从项目的组织方和实施方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础,从基础研究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将原始性创新具体划分为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发生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探讨认知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引入知识创造、网络联结强度构建模型。对210名知识密集型团队成员进行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认知冲突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在认知冲突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将网络联结强度划分为内部网络联结强度与外部网络联结强度,内部网络联结强度对这一主效应进行了正向调节,而外部网络联结强度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原毅军  于长宏 《科研管理》2019,40(8):135-144
本文从研发效率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RD结构①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研发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RD结构的改善,而企业内外部创新条件的改善将会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企业RD结构的影响。利用DEA方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基于动态GMM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RD结构的改善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强度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等创新条件的提高对RD结构不仅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还通过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RD结构的影响从而对RD结构的改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enterprises choose innov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context. This article distinguishes between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such that human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are the core factors affecting firm's choice decision for internal or external innovation. Based on a survey in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fic human capital,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pattern. Further we als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operative motivation including R&D motivation, techn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ategy motiv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ith the degree of specific human capital increase, enterprises tend to choose internal innovation pattern and with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more dispersed/horizontal, enterprises more tend to choose internal innovation pattern. What's more, motives relate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re two relatively significant moderators 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fic human capital,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