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风范构成了现代戏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亮丽景观。他的历史剧创作达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以及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的统一,具备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审美特征,是其创作成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关汉卿的《单刀会》作为历史剧的杰出代表,依据真实历史创作,却又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这样的再创作主要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理的影响,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的矛盾,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它是大众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予以适当的调适,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时代感始终是一个有意义而且不能避开不谈的话题。因为一部历史剧的成功与否与时代感有没有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很大的关联。本文就从时代感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戏剧欣赏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时代感与历史剧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研究取得较高成就。微观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对具体的本、创作主体和阶段性历史的研究:宏观方面注视历史剧概念、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马列论中涉及到历史剧的理论问题、历史剧对悲剧的贡献的研究。但是当代历史剧的研究相对缺乏本体研究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的主题之一,90年代以前的电视历史剧以正说为主,但进入90年代,戏说类电视历史剧开始盛行。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历史文学观念的变迁。文章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以及历史观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待历史文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更为后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取材宝库,元代杂剧作家从中取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史记戏”.在这些剧作中, 《田穰苴伐晋兴齐》和《吴起挂帅敌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前者严格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而后者则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艺术加工.元代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正体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中.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