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必须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模式。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生态农业,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体系武装、规模化的组织运营模式承载、科学化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必须落实有效对策,才能顺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水利部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黄河流域下游为例,在构建黄河水资源高效管理体系、水工程坚实保障体系、水生态统筹开发体系、水管理法制透明体系、水文化教化育人体系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以期更好推进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本期专题笔谈探讨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战略、政策与思想观念与生态文明观的冲突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等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跨境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是支撑其区域合作发展的关键枢纽和通道。科学评估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建设的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提出防控对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跨境交通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了高、中、低3类生态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防控对策。结果显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沿"两带、一线"分布;中蒙俄跨境交通带是沙漠化高风险区,中俄跨境交通带和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是多年冻土高风险区。文章提出生态风险防控对策,即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两高三低"型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经济走廊,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立4层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创新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国际间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蒙俄生态风险监测网络体系。文章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的合理建设,以及生态风险的科学规避与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准格尔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准格尔旗应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优势,破解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四多四少”、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调查研究辽源市现有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基础上,根据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建设理论提出了建设辽源市生态经济体系的思路和主要内容,探索辽源市积极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园区化方向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辽源市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次,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最高价值准则,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相契合.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评价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生态文明评价相关文献的年度发表量、期刊分布、作者合作、机构、关键词进行系统研究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生态环境评价、水生态文明评价、区域生态文明评价、产业生态文明评价以及评价方法,找出了生态文明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著者与主要发文机构。同时,发现生态文明评价的评价理论较为缺乏、研究团队间的创新合作不多、评价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生态文明的领域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海和谐"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探索,理性审视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难题,探讨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设想,旨在为推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及其演变规律,以保障区域生活用水需求与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为前提,在区域水资源可供给总量与产业发展用水需求量的约束条件下,建立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化模型,调整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以保障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并提出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相互作用的本质关系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和数学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小化两种条件下的最优产业结构,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理论最优方向,并以中山市的情况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寻求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为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贸易结构演进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密切。在服务经济主导时代,如何利用产业结构优化来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以货物贸易为主,但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中国面临经常性的两反一补调查。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中国应当利用产业促进贸易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自开发建设以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大庆列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这就为大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分析了大庆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大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利用Moore值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过程的具体指标,对2003—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程度和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是相互偏离的,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缓解当前的偏离程度;指出新兴产业对现有人才结构提出的新的挑战;提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优化对策,以保证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坤  汪万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80-87
生态效率作为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贯穿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比较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演化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省域3个子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时序演化跌宕起伏,阶段性明显,而空间分异更显著,呈现出由上海向四周递减规律;根据长三角不同地区的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可分为4种发展模式:系统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协同创新滞后型、产业结构滞后型及生态效率滞后型,同时生态效率与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失调严重制约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最后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2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和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契机.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市为研究模型,探讨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理论和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四川高教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秀 《软科学》2009,23(10):101-103
四川高教结构已实现大转变,初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川高教不同层次、学科、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矛盾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大四川高教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