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各种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机制分析发现,一体化伴随的产业集聚并未形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但一体化推动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3)异质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非核心城市、欠发达城市、低财政分权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2001~2016年的城市数据和2012年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法从影响路径、动态效应、异质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主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赋能两种途径发挥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创新效应在当期不能显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效应逐渐增强;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科技财政支出强度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3-2019年十九大城市群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群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规模越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越明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高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城市群功能分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市场可达性和金融集聚度等途径影响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与空间距离呈现倒“U”型关系。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取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而不是拥有的数量。为此,要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城市群合理分工,积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平衡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合理规划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4.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作用机制上,低碳试点的设立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FDI流入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路径,助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不同区位和特征的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5年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包含专利价值信息的创新指数表征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扩大贸易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在样本期内,贸易开放水平每上升1个标准差,城市创新能力将增加0.0541个标准差左右。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贸易开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可以通过升级产业结构的“数量”“质量”和“合理化”3个维度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经济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贸易开放能够有效通过产业结构3个维度的升级来提升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而在经济落后地区上述机制均不成立。最后,考虑模型内生性和经济变量滞后效应,采用滞后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和删减特殊样本等实证策略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研究结论高度稳健。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贸易开放和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认识以及深入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网络激发技术创新的机理及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开明  王亚丽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99-1411,1440
城市相对于乡村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创新中心,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对创新网络形成、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及创新扩散模式与效率产生影响,有利于激发城市技术创新。依据中国城市之间的航空流数据,利用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及个体特征,进而考察城市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实际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网络绝对密度扩大及城市间关联度的增强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城市间强联结影响知识流动并促进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水平决定着城市间连接的分布,影响网络内创新扩散和知识流动的潜力;度中心性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绩效,介中心性高的城市节点拥有对知识和创新成果扩散的较强控制力。结论对于明晰网络时代的城市发展动力及方向、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视角,选取2001—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边际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时,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对高技术产品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对中部和...  相似文献   

9.
崔新蕾  刘欢 《科研管理》2022,43(1):32-40
     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绩效,为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机制,基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创新型城市设立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设立可以显著增加城市创新数量,并提高以实质性创新、可持续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设立对东部及南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显著;相对于三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系数值随城市等级的降低逐渐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试点政策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创新型城市设立可通过吸引高质量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应继续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创新路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必要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汇入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而如何提升系统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系统群体间以何种方式进行联系以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维持系统良好运行。为此,借助生态共生理论,提出了基于城市创新的集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根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群体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程度的不同,界定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交流方式构成互惠共生模式。为了提高系统内共生体间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及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效率,需要建立起共生关系生成机制、共生关系反应机制及共生能量调节机制等共生机制来确保系统功能的实现。在特定的城市创新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共生机制以促进高质量的共生关系生成并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可实现合作创新高效进行,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韩璐  陈松  梁玲玲 《科研管理》2021,42(4):35-45
为了从城市层面定量验证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基于2011—2016年286个主要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在剔除特殊城市样本,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越明显,从而导致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扩大;创新环境(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能力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在人才集聚程度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更为明显。政府应以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为抓手,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此外,应重视数字经济会扩大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这一现象,在促进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加强城市间帮扶与合作,避免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依托专利合作与转让网络构建城市群创新超网络模型(UAI-HN),并运用该模型以中原城市群先进材料产业为对象分析揭示创新簇、创新元组、主体创新协同力与空间覆盖度、城市创新协同力与载体支撑力等协同创新机制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关系集中化程度较低,创新主体协同水平不均衡,自发性技术合作较为活跃;企业及所属研究平台协作能力突出,校企协同机制较为成熟,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力不强且协作水平不高;群内城市间的创新协作分工清晰,同群外城市的创新协同度较高;以大学和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簇是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文化上的差异,将异质性人口流动分为相似性人口流动与多样性人口流动,探讨两种类型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并以200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相似性人口流动以企业家创业精神为中介,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多样性人口流动以企业家创新精神为中介,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存在“N”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由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布局的关系展开理论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产业分工布局影响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U型作用,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3586项,会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起到促进作用,对产业的无关多样化起到抑制作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要路径对产业分工布局形成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而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本文旨在考察优化营商环境是否会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并使用截面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优化营商环境会对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积极影响,营商环境每上升1个标准差,会导致城市创新能力提高0.1503个标准差;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信息化程度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城市规模较小、政府科技扶持力度较小的中小城市,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会更为明显。本文对于厘清营商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有所贡献,同时,为中国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创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演变规律及其内在机制,找准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为下一阶段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利用1995-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科学支出前100位城市数据,采用三参数齐夫模型定量研究城市创新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创新规模分布在总体上符合齐夫定律;城市创新规模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创新规模出现差异化且这种差异逐渐扩大;城市创新规模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但不同规模阶段的等级结构类型不一样,长期看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等级结构具有扁平化趋势。研究结论对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启示意义为: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规划,还要与其他城市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政府制定区域空间战略和地区发展规划必须尊重现有城市创新规模体系;要客观认识导致“城市病”的原因,顺应城市创新发展规律建设区域性创新规模首位城市。  相似文献   

19.
刘念  简兆权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20,38(1):145-157
从动态演进角度切入,通过对佛朗斯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究企业通过动态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促进服务创新能力升级的具体机理和管理内涵。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环境要素即市场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该企业的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演进历经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内部整合导向战略,过渡为注重外部的资源获取导向战略,最后演变为注重多重网络的协同重构导向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由此引发了渐进式服务创新能力到更新式服务创新能力再到再生式服务创新能力的跃迁。研究揭示了服务创新能力升级的基本逻辑,并据以发展出关于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和服务创新能力间关系的启示,对中国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人才资源及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14-2019年中国60个大中城市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引才政策工具分类建立评价指标,基于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引才政策及其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才政策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引才政策空间优于欠发达地区;引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引才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城市创新绩效提升正相关。研究结论对引才政策效果评估、完善地方引才差异化策略和区域人才布局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