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体育法研究30年之际,第3届环渤海体育法学论坛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60余名体育法学者对我国体育法学学科理论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体育法概念、体育法修改、体育法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论文报告和研讨。论坛达成了重视基本理论研究与服务体育实践、强调对体育规则和体育特殊性关注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姜世波 《体育科研》2014,(6):29-32,37
从体育法的称谓、体育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体育立法与体育司法、体育立法的管理视角与治理视角、体育国家法与国际体育法、体育法研究的理论面向和实践面向、体育界的体育法与法学界的体育法等几对范畴的审视提出了应把体育法的特殊性、体育司法、治理视角的体育立法、跨国体育法和体育法基本理论作为我国未来体育法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理论学会与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于1991年9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体育法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地的17位体育法学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就体育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育法的制订、体育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八五”体育法学研究课题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会议回顾了体育法创建十年来的发展道路。我国体育法学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当时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早日改变体育工作的许多方面无法可依的状况,加强体育立法、依法治体,成为体育战线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部分体育院校的教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法学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分析现有文献,提出:体育学不是体育法学的母学科,体育法学体系有层次之分,体育法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法律法规、理论以及体育诉讼实务,体育法学是一门行业应用法学、不属于独立的部门法体系等等.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引发对体育法学的深层次思考,从而不断完善、加强体育法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理论生成方式,是研究者在构建理论时采用的逻辑思路、分析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等,学科理论品位提升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研究者 对于理论生成方式的意识、理解及运用密切相关。梳理我国近30年来体育法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从理论来源这个维度看,我国体育法学理论生成方 式可以分为“外生型”和“内生型”,即研究所需的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其他学科或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外研究成果,以及基于体育法学学科或体育法 的内在属性进行的理论研究;从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点还是以建构理论出发点这个维度来看,体育法学理论生成方式可以分为“实践型”和 “理论型”,即理论因体育实践的需求而产生,分析方法以理论思辨为主,以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理论关涉的时间为区分维度,可以概括出“前瞻 型”与“回溯型”2种理论生成方式,即“着眼未来”与“追溯历史”的理论生成方式。学科理论生成并不是沿着单线轨迹进行的,各生成方式之间存在 着相互渗透和重叠,所总结的理论生成方式未能将体育法学所有的理论生成方式都囊括在内。无论哪种生成方式,都是体育法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和必然路径,不存在好坏高低的价值评判,旨在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这一关涉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经实施20 个年头,对这一体育基本法的司法适用值得回顾、总结和反思。运用案例统计归纳、个案剖析、规范分析 等方法发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体育法》的适用呈现出案例较少,适用条款相对集中,法官体育法知识匮乏,对规范理解不一,不了解体育法的特殊 性,某些案件体现出体育立法不能适应体育实践的发展要求等不足。其原因在于,该法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适用性不强;对体育参与主体间的权利 和义务缺乏全方位规定,体育立法不能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使某些体育纠纷无法可依,或者不具有对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司法人员普遍缺乏体育法 学的专门知识,对体育法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法律方法和技能不够熟练,未来我国体育立法和法学教育应当回应这些问题和挑战。在立法方面,应加 强体育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界定,使《体育法》更具司法适用性,并及时回应体育实践提出的挑战;在法学教育方面,应强化高等法学教育中的体育法教 学和研究,突出体育法特殊性的教育;就体育司法而言,司法人员需要加强体育法知识的学习,掌握法律方法和技能,提高法律适用的能力;最后,还 需要加快体育改革步伐,通过改革减少体育管理的行政化,给依法治体提供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7.
体育法的价值研究属于体育法的基础理论研究,随着体育法学不断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体育法的价值问题。我国学者在进行体育法的特征研究、体育法研究方法的研究、《体育法》修改理念的研究和体育权利的研究过程中都会涉及体育法的价值研究,在国外,体育法的价值是相关著作中所必需涉及的问题,学者们都是集中某一层次或某一种价值的研究。而无论国内和国外,体育法的价值冲突、价值评价、价值实现等问题学界还少有人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在今后体育法的价值研究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体育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勇 《体育科学》2012,32(3):47-52
体育法基本原则在学界尚未取得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法学方法论的薄弱,以及体育法学与法律哲学对话的不足。在法律哲学的视角下,归纳体育法基本原则必须满足两大要求,即在规范上,体育法基本原则最终可以抽取出指引人们行为的权利义务模式;在目的上,体育法基本原则是体育法价值在规范中的直接表述。以此为标准,体育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公平配置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有效实现体育自治4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体育法学的学理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江 《体育与科学》2002,23(5):22-24
我国体育法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体育法学要提升理论层次,向学理化方面发展。体育法学学理化应有4条标准,在学理化思维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对体育“实在法”的合法性基础的反思,建立、提升体育法学的理论层次,要有超越性理念,才能实现理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从法解释学到法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界分为两大阶段,从第1阶段偏重体育立法研究而忽视体育中现实法律问题的探讨,到第2阶段深入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重视体育主体权利义务的研究,并在近年取得了一定进展.简述了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认为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学术积淀贫弱与学术批判缺乏,研究人员匮乏学派尚未形成,学科体系模糊与教材结构性失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受法系因素与法学母学科限制等问题.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对体育法学的理论研究:体育法是决定体育领域中法律关系结构及产生于体育活动中的问题的一种法律,既包括国家对体育进行管制的法律规则,也包括体育运动当事人创造的用以调整彼此之间体育关系的规则;应对体育法概念中的"体育"做广义理解;体育法学是法学的独立分支学科,其应用性显著;体育法学研究对象是产生于体育实践中的包涵体育法律事实与体育法律价值的法律问题;体育法学作为学科的雏形应来自于两部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总论)和与实践相关的专门问题(分论).  相似文献   

11.
行业的发达对传统的法律划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行业法是以行业为区分标准的新的法律划分方式。传统的对体育法性质的认知存在误区,体育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属于行业法范畴。体育法调整的对象是体育社会关系,它的法律渊源呈现多元化特性,体育法规范则具有复合性,既包括公法规范,也包括私法规范,还包括行业自治规范。对体育法的研究就是体育法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相关传统部门法在体育行业适用所产生的特殊性,专门的体育立法,以及体育自治法和裁判法。  相似文献   

12.
从“软法”视角对国际体育法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国际体育法由硬法与软法两大板块构成,其中硬法构成了国际体育法的内核,软法是其外围.由于体育特殊性使然,未来国际体育法的发展将要倚重软法之治,但是,并非轻视硬法的作用.“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是国际体育治理发展的合理道路.  相似文献   

13.
Pechstein案和Mutu案是近年来体育法学界广受关注的重大体育纠纷案件。两个案件都是案情复杂、时间跨度较大、所涉法律问题较多、经历了诸多诉讼程序的案件,最后都提交至欧洲人权法院审理。欧洲人权法院对Pechstein案和Mutu案的判决使得该案对国际体育法治的影响更为深远。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基于Pechstein案和Mutu案各审理机构的裁决分析,对Pechstein案和Mutu案的案情、各审理机构的裁决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和分析,并就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就欧洲人权法院对Pechstein案和Mutu案的裁决对CAS的改革、体育仲裁的完善、体育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Pechstein案和Mutu案给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体育仲裁制度建立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体育侵权中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俊 《体育科学》2005,25(6):13-17
从体育运动参与主体的性质、法定权利、体育侵权的特点、故意与过失要件的把握、学校体育的特殊性等方面,对体育侵权行为的危害后果进行剖析,用民事侵权行为的基本理论阐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同时,针对体育运动的特点,探索民法学理论对体育活动的适用性。研究认为,在行为规则的适用效力上,应当按照法律位阶来办,体育活动不能成为法律的真空,法律规定也不能机械地干涉体育的精彩性、娱乐性,特别要注意体育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从理论上确立体育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以及寻求权利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第二届青奥会举办权落户南京,有关青奥会的研究目前已逐渐成为体育等相关学科及学术团体所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文章正是根据后奥运时期南京青奥会与中国体育发展论坛中,各位专家的报告、发言,以及他们的观点碰撞情状,经客观概括整理而成。问题主要涉及青奥会能为南京带来什么;如何对待南京青奥;南京青奥会的筹办;南京青奥会的定位,以及青少年体育价值观重塑等。  相似文献   

16.
国际体育仲裁程序性问题之法律适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国际体育仲裁中,能否为体育纠纷寻求适合的法律适用,能否获得令人信服的解决结果,将决定着体育仲裁的公正与效率。作为体育纠 纷解决的新型手段,也作为仲裁世界的新兴疆域,国际体育仲裁既有着对仲裁传统形式尤其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依从,也有着基于体育独有的社 会存在而顺应所生的创见。试循如上思路,以程序性问题的法律适用为核心,就国际体育仲裁尤其是强制性仲裁对传统仲裁法律适用规则之呼 应与变革进行梳理,以期在法律适用之相关问题的探讨中提出有益辨析。  相似文献   

17.
论体育产业的经营思想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体育不仅是一项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的事业,而且是一项产业。体育产业的经营思想除了所有经营单位都应有的共性之外,还应包括其自身的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对体育产业经营思想和战略选择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学视角看,法律条款的明确性和模糊性直接与立法成本、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成本和法律所产生的效用直接相关。不同的法律体系对法律条款明确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在我国的法律传统中,以往的立法往往是采用较为模糊和宽松的立法,法律条款的设置和表述都较为宽泛,多以原则性的规定为主。实际上,法律条款明确性水平的确定是决定立法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立法质量良莠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立法精细化",这是依法治国战略下对法律明确性的进一步要求。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体育法》的修改也应该遵循国家对立法所做出的新要求,使得修改后的《体育法》的法律明确性水平实现优化,让《体育法》真正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如何确定《体育法》的明确性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方法,基于Francesco Parisi和VincyFon的立法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体育法》的明确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为我国当前的《体育法》修改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运动员一辈子的职业。运动员总要遇到一生中的角色转型,也就是退役后的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上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竞技武术运动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中唯一的一个非奥运项目更有着它本身的特殊性。对于武术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二次就业也就成为了一次莫大的挑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个案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武术运动员就业的原因进行思考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晓贞 《体育科研》2017,(1):14-18,25
采用文献研究结合逻辑分析的方法,从竞技体育行业特殊性及其刑法规制争议性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通过对刑法规制的损益分析,从支持刑法规制的角度,提出了认定竞技体育故意伤害行为是否触犯刑法的具体判断标准及步骤,即应当严格遵循“客观不法+主观有责”两步判断法,在主客观重合的范围内判断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要时考虑该行为损害的法益是否受刑法保护,从而更好地进行个案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