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朦朦 《编辑之友》2021,(11):39-4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跨文化传播同样面临着新情境,尤其在视频化、图像化内容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形态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趋势明显.正确认识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总结并归纳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视觉化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出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介质在异域文化中自我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颜斌  黄晓辉 《新闻战线》2023,(23):35-38
伴随短视频热潮,国际传播呈现出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趋势,这为地方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路径方法。湖南日报社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赋能国际传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能力、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力、沟通世界的连接能力,积极探索地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夏丹 《传媒》2021,(2):46-48
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及5G等技术的发展,集图、音、声、像、画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短视频受到各国年轻用户的喜爱,市场占有率呈几何式递增.参与度高、传播面广、制作精巧的短视频兼具跨文化渗透能力与社交话题演化能力,有利于降低文化折扣,赋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及生产现状,尝试在新技术范式下提高中国文化短视频的对外传播影响力,助力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4.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赵冉 《采.写.编》2021,(1):110-111,14
李子柒拍摄的短视频走红海外,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文化的传播。作为个体,李子柒身上有温暖的亲情,自立自强的品质,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她的短视频呈现了自己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自然景观成为她视频的一种语言。符合当下潮流的传播方式也为她的成功增添了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杨溪 《东南传播》2023,(2):90-93
本文以框架理论、双路径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文本挖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个体影像叙事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其框架。研究发现,视频标题字符长度显著影响视频的传播深度、传播广度和传播参与度,而视频主题显著影响视频的传播广度和传播参与度。“生活”类主题为视频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以疫情、特朗普、医疗为主题重点;中层框架的叙事结构为以美国、中国为核心主题,进行相关热点主题延展并辅助以情感表达;低层次框架通过实地采访,借助于语言符号,讲述具体新闻事件及中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新闻界》2013,(13):39-42
随着国际信息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不断深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呈现"双语化"趋势,双语主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双语主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艰巨的跨文化传播使命,在人才培养上应首先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和使命感,做到意识培养普及化;实践教学方面注意因材施教,做到技能训练梯级化。  相似文献   

11.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2.
李杨  林芝 《编辑学报》2023,(4):434-438
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科技期刊视频摘要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我国科技期刊视频摘要社交化传播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在微信平台搜索“视频摘要”,并按一定标准筛选,对最终查找到的30本科技期刊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平台上科技期刊论文视频摘要的识别检索存在一定困难,明确标注使用“视频摘要”的较少,不同科技期刊在公众号或视频号上的视频摘要传播效果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视频摘要相关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规范使用与清晰标注,强化社交化、多模态化与有策略的传播,以提升传播效果,并拓展学术成果传播的多样可能。  相似文献   

13.
薛仁  刘炜 《军事记者》2013,(9):55-56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军事外宣中的跨文化传播.是在世界维护我军形象的重要手段。当今的网络媒体,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全球化、传者多元化、传播互动化等三大优势,是它成为跨文化传播利器的关键。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军事外宣英文网站。中国军网英文版担负着我军对外传播的历史重任。自从2003年3月5日正式上网以来.中国军网英文版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版。更加及时准确地对外报道了我党、我国、我军的重大新闻和中国国防建设的最新动态.从各个视角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传播工作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对外传播力,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排头兵与智库融媒矩阵的对外传播“先行试点”,根植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承载着“红色印记”,在主流媒体新型化的传播战略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对外传播“赶考”路,开展中国特色式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与实践,不负新时期寄予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期望与要求,并交出一份“弘扬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大国形象”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16.
宋丹  杨帆 《新闻前哨》2023,(1):20-21
本文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洋网红”现象,重点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果,增进各国普通民众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平台涌现了一批外国视频博主,以vlog等形式展现中国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官方渠道。本研究以洋网红“郭杰瑞”的海内外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比其海内外迷群特征,总结对内、对外传播的异同点,借此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赛道上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4)
何道宽教授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该访谈实质上表征了大时代浪潮下学者鲜活的个体记忆与本土学术场域变迁之间的耦合,同时烛照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化的筚路蓝缕和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的蓬勃生机。何道宽教授回顾了彼时引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调了美国三位跨文化研究先驱对其学术旨趣的影响。在肯定了霍尔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的历史定位之后,他认为传播学不能忘记霍尔等人类学家的贡献,更不能消减自身的人文关怀和研究视野。霍尔对人类文化的共性有透彻理解,其对技术的警惕和批判的深刻性在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以及将来技术入侵人类机体和心理的时代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即使个人、群体、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固守的疆域,我们也应该更自觉地高举霍尔“跨文化交流”的旗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打破各种各样的樊笼和囚笼。  相似文献   

20.
曹凤洁 《视听》2022,(3):131-134
匠心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除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形式之外,短视频成为重要发力点.匠心文化短视频的内容构建要素影响着传播效果,内容主题中对匠心精神的表达是关键,而视频时长、媒介组合、商品互动的配合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匠心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应重视传统工艺文化内涵的传递,对内容进行故事化打造,并在此基础上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