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住高练低训对提高CBA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所测试的24名陕西东盛俱乐部的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对照组(12名)和HiHiLo组(12名).对递增负荷运动时两组运动员的无氧阈(AT),血乳酸水平(lactate of blood)和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测定.结果:HiHiLo组无氧阈功率从实验前(152.84±24.92)W提高至实验后的(168.86±25.39)W(P<0.01).血乳酸指标在150W至240W时段低于其实验前水平(P<0.05和P<0.01).VO2max指标从实验前(52.65 ±4.87)ml/kg/min提高至实验后的(63.86±6.82)(P<0.05).实验对照组无氧阈功率、血乳酸水平和VO2max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高住高练低训可以有效提高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1个月的高原备战前后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大赛前高原备战模式在短道速滑运动中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高原备战训练,训练计划由国家队主教练统一制定,高原备战训练前、后1周内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的实验方式进行测试,.VO2max采用.VO22000 Breeze Lite气体分析仪直接测试,血乳酸采用H2 L4550491测试仪利用分光光度法取即时耳血测试;结果:高原备战后运动员体重变化没有显著意义,.VO2max、最高心率、最大功率等相关指标显著性提高(P<0.05),无氧乳酸阈、乳酸阈功率显著性提高(P<0.05),运动后血乳酸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原备战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VO2max和无氧乳酸阈值,从而能够明显提高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两种无氧阈测试法在赛艇运动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种不同的无氧阈测试方法(乳酸法和Conconi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测试,并比较其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无氧阈血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无氧阈心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率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由最大乳酸稳定状态下的个体乳酸阈最大速度引起的,在赛艇训练中以Conconi测试的心率拐点作为无氧阈训练的评定指标更有利于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03,24(5):30-35
为了解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采用实验法,对我国23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的气体代谢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水平越高,VO2max越大,跆拳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目的的通过身体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可促进运动员整体供能水平的提高; 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RQ、HR、O2-pluse和BLa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健将级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和耐受乳酸能力均优于一级运动员,揭示跆拳道运动水平与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供能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开刚  洪平  尚文元  宗丕芳 《体育科学》2003,23(5):102-105,F003
采用实验法,利用跑台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测定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结果显示:1)VO2max平台持续时间(VO2maxPD)是另一个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的重要标识,只有把VO2max和VO2maxPD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反映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内涵;2)心率无氧阈(HR—AT)应成为游泳训练中控制训练负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Conconi等人最近指出:心率在渐增负荷中的转折点是较理想的推测有氧阈的指标。而我们认为:说它是无氧阈的推测指标则更为恰当些。为了验证我们的看法,我们对11名体质状况不同的受试者进行了测定。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渐增负荷运动。记录每分钟心率。每分钟采一血样以测定血乳酸含量。结果表明:当用功率(瓦)表示时,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下:有氧阈与无氧阈r=0.92;有氧阈与心率转折点r=0.89;无氧阈与心率转折点r=0.97.有氧阈时的功率(166.4±52.6W)显著低于心率转折点时的功率(234.5±69.5W),而无氧阈时的功率(240.0±67.1W)与心率转折点无显著差异。另有16名受试者重复做两  相似文献   

7.
优秀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对12名我国男子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专项体能测试.采用递增负荷进行VO2max和通气无氧阈测试,运用wingate方案进行无氧能力测试,采用等速力量测试仪对运动员膝关节力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我国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VO2 max为4.97±0.60 L·min-1,通气无氧阈为3.92 L·min-1,相当于VO2 max的78.88%;平均无氧功率为820.17±113.22 W,无氧功峰值功率为1 209.75±280.8 W.膝关节肌群力量与无氧能力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r=0.577~0.844,P<0.05或P<0.01),膝关节向心60°/s伸肌峰值力矩与VOzmax呈高度显著相关(r=0.633,P<0.05).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特征综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排球运动员能量供能的基础,是决定排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状况,对即将参加2010—2011赛季全国排球联赛的64名优秀排球运动员赛前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指标、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能力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排球运动水平、运动等级、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VO2max也相应表现为较高的水平。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HR、BLA、Pmax、无氧阈功率、无氧乳酸阈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能力存在位置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主攻>接应>自由人,提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应根据场上不同位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基本要求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本专项所需要的生物能量能力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短期高强度训练对优秀篮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马冀平 《体育学刊》2002,9(1):40-41
为了调查短期高强度训练对篮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 ,对 2 0名 (男、女各 10名 )优秀篮球运动员 ,进行跑台渐增负荷运动直到力竭为止。同时测定气体代谢最大吸氧量 (VO2max)、通气量 (VE)、血乳酸(BLa)、心率 (HR)、血睾酮 (T)、皮质醇 (Cor)及血红蛋白 (Hb)。结果为 :1)短期高强度训练期后男、女两组无氧阈 (AT)值与训练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VO2max却未有显著性差异 ;2 )短期高强度训练期后男、女两组Hb值与训练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T、Cor在训练期前后却未有显著性差异。其结果表明 ,短期高强度训练并不能提高VO2max,而AT却明显提高。提示可采用AT值作为反映篮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2014年5~8月夏训期间,对黑龙江省速滑队中最优秀的16名长距离速滑运动员(男运动员8名,女运动员8名,均为运动健将及国际健将等级)夏训前后实施训练监控,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睾酮、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有氧阈和无氧阈等多项监控指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夏训后,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提高,具有统计学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男女运动员800 m跑血乳酸峰值升高都非常显著(P<0.01);男女运动员有氧阈强度和无氧阈强度提高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田径800 m跑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对比夏训前后运动员800 m跑成绩和血乳酸峰值,认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2.有氧阈和无氧阈测试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分析得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旨在探索适合我国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9,30(1):57-61
有氧耐力是人体从事耐力性运动的重要能力一,最大摄氧量是客观评价人体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本文对有氧耐力的重要测试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有氧耐力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梳理了有氧耐力训练的新方法。耐力性项目的连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关系紧密,而无氧阀在评定有氧耐力水平、制订有氧耐力训练强度等许多方面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氧耐力训练在很多项目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科学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赛艇运动是典型的有氧耐力运动项目,有氧代谢可直接影响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挥及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的变化又能反映运动员能量代谢的状态,8周HiHLo、HiLo和LoLo训练后,通过对运动员VO2max、VO2max/kg等有氧代谢主要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低氧训练组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均有所增长,由于训练模式的不同增长幅度各异,总体表现为HiHiLo组提高幅度大于HiLo组;LoLo组有氧代谢能力没有明显变化。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幅度不一,这与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安排与控制密切相关,且应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按照运动员个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模式、训练量及训练强度,以期获得较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足球、篮球、橄榄球等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球类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原训练对球类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骨骼肌的工作能力有负面影响,地心引力的下降、空气密度的减少也会影响动作技能及球感。而高住高练低训(living high-exercisehigh-training low,HiHiLo)不仅能够达到提高机体的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的目的,并且由于是在平原训练,运动员的球感、技能不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提高该类项目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观察了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通气无氧阀(VT)的影响。3个月高原(1895m)训练后,男、女运动员VO_2max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意义。VT-VO_2分别提高10.8%和12.4%,最大乳酸浓度(BLamax)下降17.9%和18.7%,较高原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经高原训练,运动员在相同功率负荷时,无氧供能比例下降,从而提高了机体在乳酸堆积前的工作能力和氧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广东省5名优秀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对50km团体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寻找此强度下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训练监控方法在此训练中的应用。方法: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及相关指标、分析出无氧阈及其对应心率数值,同时将心率表结合测试的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监控训练完成情况。每周一晨测试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结果:经5周冬训后,最大摄氧量没有明显变化,无氧阈心率明显升高(P〈0.05),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第3、4周Hb、T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CK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第3周BU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3周与2周相比,Hb明显下降,CK、BU明显升高(P〈0.01);4周与3周相比,Hb明显回升,BU明显下降(P〈0.05);5周与4周相比,Hb明显升高,CK明显下降,T明显回升(P〈0.01)。结论: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可以明显提高50km团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身体机能变化趋势与运动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训练强度较大,但机体能够承受,训练量还有提升空间;心率表和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监控训练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漓  李燕春  衣龙彦  聂晶  王景玲  胡扬 《体育科学》2012,32(4):41-52,76
目的:拟从EDN1及NOS2A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中筛选出与HiHiLo(高住高练低训)训练效果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帮助制定个性化的低氧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Association-Study研究方法,测定、分析了72名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健康男性青年30天HiHi-Lo训练前后有氧运动能力、心功能变化率与EDN1、NOS2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HiHiLo训练方案包括每晚10h低氧环境(14.3%~14.8%含氧量)暴露、每周3次30 min75%VO2max强度的低氧运动和日常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能力指标包括递增负荷功率车运动中测定的最大耗氧量、固定负荷血乳酸以及低氧训练中的血氧饱和度,心功能指标包括彩色多普勒测定的安静及三级固定负荷(50 W→100 W→150 W)功率车运动3min后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指标。基因多态性选取了EDN1基因外显子SNP/rs5370、rs1800997和3’端rs4714383,NOS2A基因启动子区STR(CCTTT)n和内含子SNP/rs2248814。结果:1)经过30天HiHiLo训练后,EDN1基因SNP/rs1800997的3A/3A基因型人群在安静状态下左心室心肌收缩力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含4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人群,SNP/rs4714383的CC基因型人群运动中左心室泵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含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人群;2)NOS2A基因STR(CCTTT)n上2个等位基因n值之和与VO2max提高率显著正相关,SNP/rs2779249的GT基因型人群固定负荷运动中心脏机能节省化水平提高的程度显著大于GG基因型人群。结论:在我国北方汉族男性人群中,EDN1基因SNP/rs1800997、rs4714383和rs2779249的3A/3A、CC和GT基因型携带者HiHiLo训练后心功能提高效果较好;NOS2A基因STR(CCTTT)n基因座上2个等位基因n值均较大的基因型携带者HiHiLo训练后VO2max提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s of growth, training and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 by analysing long-term training effects in young cross-country and biathlon skiers (n = 129). Some athletes (n = 49) were studied six times in three years and some at least once a year during a four year period (n = 48). During three summer training periods skiers emphasized either intensive training or distance training or continued to train norm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 max) and heart volume increased between 15 and 20 years of age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heart volume were observed between 16 and 18 years of age. International level skiers were able to increase their VO2 max and heart volume even after 20 years of age. Anaerobic threshold (AT, ml kg-1 min-1) increased like VO2 max but when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VO2 max, the AT was similar in every age group over 16 years of age. Intensive training at the intensity of anaerobic threshold or higher was observed to be most effective in producing improvements in VO2 max. Low-intensity distance training was more effective in producing improvements in anaerobic threshold.  相似文献   

18.
范宏文 《冰雪运动》2011,33(2):8-10
血乳酸是评价训练负荷强度和专项训练要求最行之有效的指标,训练时测定乳酸值的变化,可以掌握运动强度和训练过程中代谢能力的变化。通过对黑龙江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训练中血乳酸的监控,发现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某些有氧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偏低,未达到训练效果;在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中,某些手段处于混氧训练阶段,未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整体看短道速滑冰期训练的乳酸值趋势偏低,在今后训练中应进行严格的血乳酸监控,随时调整训练负荷,以使训练达到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 test to changes in endurance fitness resulting from a 6 week training intervention. Sixteen participants (mean +/- s :age 23 +/- 4 years;body mass 69.7 +/- 9.1 kg) completed 6 weeks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other eight participants (age 23 +/- 4 years; body mass 72.7 +/-12.5 kg) acted as non-training control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1) a standard multi-stage treadmill te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VO 2max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and running speed at a referenc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 and (2)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 test, which involved two supramaximal exercise bouts and an 8 min walking recovery period to increase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an incremental treadmill test. Additionally, a subgroup of eight participants from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completed a series of constant-speed runs for determination of running speed at the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The test protocols were identical before and after the 6 week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VO 2max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running speed at a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or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In the training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VO 2max (from 47.9 +/- 8.4 to 52.2 +/- 2.7 ml.kg -1 .min -1 ), running speed at the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from 13.3 +/- 1.7 to 13.9 +/- 1.6 km.h -1 ), running speed at the lactate threshold (from 11.2 +/- 1.8 to 11.9 +/- 1.8 km.h -1 ) and running speed at a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3 mmol.l -1 (from 12.5 +/- 2.2 to 13.2 +/- 2.1 km.h -1 ) (all P ? 0.05). Despite these clear improvements in aerobic fitn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ctate minimum speed after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from 11.0 +/- 0.7 to 10.9 +/- 1.7 km.h -1 ).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actate minimum speed,when assessed using the same exercise protocol before and after 6 week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s no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endurance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