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势必需要大量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入.本文从宁波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特点及本地智慧产业区域优势出发,结合宁波本地高校目前的智慧城市相关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探讨宁波高等院校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智慧企业建设是“智慧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它具有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投入多、难度大的特点。智慧企业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保障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文章以宁波为例,分析了智慧企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内容、步骤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的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对智慧城市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模式,指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设计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智慧城市已经开始在各地建立,从智慧城市定义出发,简要阐述了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入分析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才会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及质量,推动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智慧城市得以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6.
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设能力评估模型,科学地对智慧城市建设能力进行分类和评估。从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的四个主要因素出发,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能力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实例进行ward系统聚类,选取决策树的C4.5算法建立建设能力评估模型,并验证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发现政策法规完善率、互联网普及率、RD活动经费占GDP比重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差距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进行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十二五"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然后结合现实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接着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而在建设目标的引导下,给出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8.
智慧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型,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能全面优化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城市快速、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首次在2014年提出,要从产业、交通、教育以及医院等多方面,率先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并做好京津冀智慧城市协同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模型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通过建设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将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会计等技术逐步应用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逐步实现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和医疗体系城市联动,从智慧城市建设角度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系统支撑。  相似文献   

9.
自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城市"以来,世界发达经济体率先在全球建立起智慧城市,形成可持续型、大数据型、气候型、技术型等多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出城市治理更为协同开放、城市服务更为智能个性、融资方式更为灵活多元、技术应用更为综合集成、政策红利释放更为有效等发展新趋势。我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应牢牢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关系入手,探讨图书馆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全球视野下的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与信息壁垒、大数据时代的战略诉求与技术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三元"世界融合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视角下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发展态势;对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的内涵和边界进行了界定;从人、地、事、物、组织、领域、时间七个维度提出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分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的启动、流转和到达三个阶段构建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协同总体框架;针对已有信息的信息共享和实时感知信息的接入转发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流转模式,重点研究了城市系统下的信息流转自适应优化过程;最后从科学决策的视角提出了面向大数据的多维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胡刚  姚士谋 《科技通报》2002,18(5):436-440
分析了宁波自然环境,认为水体是宁波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特征,宁波城市最早在奉化江上游小溪鄞江,后来迁移到目前的三江口(即甬江、奉化江、姚江三江交汇外),目前正在向甬江口及滨海地带发展,城市形成和发展始终与水紧密结合。为此,提出了以“水”作为宁波城市形象特色的观点,以及建设沿海景观带、沿江景观带、环湖景观带、城市各项建设与水体相结合等围绕“水”字做好特色文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进入以城市文明为主导的城市社会后,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市经济发展的粗放式、低端化,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管理的复杂性、难度不断增大,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城市的无序扩张与空间功能失衡等。智慧城市建设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空间规划五大方面推进智能感知、互联互通、创新应用,推动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为解决城市社会来临后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部署完备的保障体系,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4.
以界定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与互为贡献度为联动研究的切入点,依据宁波市1998—2012年的发展数据,应用Eviews6.0软件,采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制造业不同,物流业并未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物流业尚不可与制造业相抗衡,制造业发展对物流业的贡献度高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贡献度,联动发展处于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过渡到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中间组织状态,模式为制造业推动型增长模式。继而有针对性的对促进宁波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底中国新冠肺炎的应对中,传统“智慧城市”项目普遍表现不佳,“健康码”这一自下而上的创新却获得巨大成功。研究基于一手访谈和公开材料,选取了三个代表性的健康码案例,通过过程回溯还原了创新价值链的真实顺序,检验了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传统创新导入假说;并通过案例对照考察了创新生态中的不同角色,提出了一个因果机制以解释健康码的成功:初创企业的试错、平台企业的赋能、以及地方政府的协调,三者缺一不可且顺序不能颠倒。最后总结了这个创新导入的“接力赛”模式、其政策含义以及对理解一般化创新规律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宁波市耕地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并首先采用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量、耕地补充系数和耕地质量指标等4方面指标和高度危险、危险、值得关注、安全和高度安全等5个等级标准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定性评价,然后根据加权打分评价法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耕地安全等级处于值得关注状态,已很接近危险状态的标准。因此,必须建立地区性的耕地安全体系,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宁波地区的集群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资源与能力约束的现状。在产业集群原有产品协作的基础上,从增强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协作创新战略模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了资源共享、制度与机制、社会氛围、网络技术体系等多个层面的集群协作创新问题,并探讨了网格化协同创新支撑平台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军南  严力蛟 《科技通报》2007,23(4):473-478
浙江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在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运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的11个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得出目前所有11个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其中最高的是宁波市,达到了2.2985hm^2/X,最低的是丽水市,只有0.0809hm^2/Jk。通过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趋势与各市GDP相联系,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浙江省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Smart cities emplo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its citizens, the local economy, transport, traffic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interaction with government. Due to the relevance of smart cities (also referred using other related terms such as Digital City, Information City, Intelligent City, Knowledge-based City, Ubiquitous City, Wired City) to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ies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within multiple field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study provides a valuable synthe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by analysing and discussing the key findings from existing research on issues related to smart cities from an Inform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analys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focuses on number of aspects of smart cities: smart mobility, smart living, smart environment, smart citizens, smart government, and smart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concepts. The discussion also focusses on the alignment of smart cities with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i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fers critical insight to the key underlying research themes within smart cities, highlighting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