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学校体育中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普遍较低,难以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上频繁出现如“身体锻炼与思政教育脱节”以及“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统筹联动错率低”等问题,且日趋白热化。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与体育学科建设同向同行,如何与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形成联系,如何与体育思政课程方骖并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体育知识功能间进行多维转化,彰显出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从体育育人主体间加强协作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从体育教育风向标引领开展强国思想,体现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分层有序的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张开臂膀”且“脚踏实地”向社会主义建设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复活了“思政元素”,打破了三维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中学体育课堂思政教育以及打造红色铸魂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着力挖掘中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映射育人价值;分析数字化驱动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思考数字化赋能思政元素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融合路径。期望能构建出三全育人并举思政教学新模式,打造出系统集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协同高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更多主体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3.
桂阳 《体育风尚》2023,(9):95-97
课程思政,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举措,更是新时代推动体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一方面逐渐与大学培育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目标相悖,另一方面愈发难以满足高校排球课堂教学的时代需要,因此亟需深化改革高校排球课程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排球公共课之中,构建“课程+思政”的游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教学模式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调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体育课程独特的思政优势。基于思政教育创新高校排球课程教学模式,凸显游戏教学的育人价值,可以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杜新星 《体育风尚》2023,(11):92-94
自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后,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潜藏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体育类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体育教师需转变体育课即传授技术、锻炼身体的落后观念,也应积极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将体育具有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进行探析,并阐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必要性,同时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两者的协同推进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是当前体育专业类课程改革发展的导向。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与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从技术、战术、理论、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大学体育与健康篮球课程思政主要从培养学生品德、道德、作风、自信心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谦让精神、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行为作风、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诸多方面,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需多层剖析,不断更新;思政内容与课程设计需多元组合,深入挖掘;思政内容与教学实践需多点融合,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心不仅聚焦在体育学科所直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而且直击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的全过程。文章以寓德于体理念为指导,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了资源挖掘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评价体系失衡等问题。提出: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等决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求思政与武术教育的契合点以及融合的有效措施。结果显示:新课改下的课程思政要坚持以课程为“育人”的载体,让学生不断受到教育与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以德树人”理念,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持为人处事原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确立完善的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促进武德与思政内涵的协同育人,更好地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进行剖析,其蕴涵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承担着新时代教育责任、注入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健全了教育机制体系等多维价值。归纳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新时代教育思想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以运动项目为依托,培养大学生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以运动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拼搏进取和集体荣誉感;以运动负荷为驱动,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以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为准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平正义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重点挖掘和提炼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实践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解析。研究表明:(1)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6个方面;(2)在武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武术散打、太极拳等不同技术模块教学,以及穿插于课间的武术历史故事讲解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显示了显著的成效,真正实现"以武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1.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理论层面梳理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从问题层面指出现实困境,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健康、强国等方面价值。存在教学双边红色体育意识淡泊、红色体育文化教学地域限制、红色体育文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缺乏红色体育元素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路径:增强“主导+主体”教学双边意识、推行“有形+无形”智慧教学方法、实施“育体+育人”双育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创新”学科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作为“五育”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由此,深入挖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保证。通过着重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为进一步完善和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化体育思政的育人效果保驾护航。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系统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过程凸显的核心问题及模式构建路径。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配置过程存在发掘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协调、共享路径不通及共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时,需要立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要求,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特点,深入发掘体育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内涵要素,持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机制,对机制运行质量、育人实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督测评估,同时探索有效的支撑保障方式,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张程波 《体育风尚》2023,(11):74-76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要利用好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思政理念融入的高职体育教学文件,结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思政的教育改革。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强调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体育课程的德育培养,正是对高职体育课程的一种价值升华,本研究以课程思政为中心,以文件调查和访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建设难点和实践策略进行探索。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云南省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入中的不足,认真研讨了高职体育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更好的帮助高职体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ICF功能康复视域下,构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促进下,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运动康复专业思政体系。并结合具体课程探讨了运动康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融入思政的方法路径及成效,将价值、知识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21,(4):51-53
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对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能完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健全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等价值意蕴,却面临着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和技能教学难以融合等问题,据此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挖掘思政元素、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同向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体育科技》2021,(5):457-46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隐性教育理念的研究视角剖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价值。结论:通过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建立校党委、教务处与学院的三级联动建设机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建立评价监督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育体与隐性育人功能,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育人主观能动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高校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丁海洋 《体育科技》2023,(4):137-139
蔡元培先生关于“完全人格塑造”“健康卫生”“体育普及”“以体促美”等观念方面的体育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元素,通过整体化、动态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设计,使蔡元培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在涵义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发挥高效优质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术道融合”育人的目标,并需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三方联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存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性不足,思政育人价值彰显不充分;课堂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思政融入与育人方式亟待改善;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支撑性不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生成性缺失,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等现实困境。提出:遵循“产出导向”理念,构建可达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倡导“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环节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昂 《中华武术》2022,(3):18-20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将实践技能性课程与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文,旨在发挥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所有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群体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鉴于此,本文就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构的同向性与实践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进而提升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