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构建由国有企业组成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分析产能过剩与国有股比例及沉淀成本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国有股最优比例是一个动态变量,受国有与非国有资本效率的影响;沉淀成本与产能过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有损于社会福利,降低甚至是完全消除产能过剩未必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产能过剩与国有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受国有及非国有资本效率的影响,国有产权与产能过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混合所有制条件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专利授权行为相互影响。构建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构成的混合寡占模型,通过三阶段动态序贯博弈分析,考察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分别作为专利授权主体时竞争双方的专利授权行为,揭示国有股比例对其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并探索国有股最优比例。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对企业专利授权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创新主体性质、资本效率、创新收益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国有股最优比例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创新主体性质、是否进行授权、资本效率、创新收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梅  陈鹏 《中国软科学》2013,(5):110-116
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1996-2012年产能过剩程度,对未来三年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预警,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缓解产能过剩矛盾。本研究以2012年世界银行提供的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营商环境质量调查数据,就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战略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因此可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视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影响企业产能过剩的渠道机制和调节机制,渠道机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推动企业创新和强化信息共享来有效发挥去产能效应;调节机制是政府管制弱化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而法治水平则强化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进一步地,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在不同规模和不同产能利用率的企业上表现出差异性,对于大中型企业和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而言,信息通讯技术应用所发挥的去产能效应会更加显著和强烈。  相似文献   

5.
企业认知偏差与产能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新海  王楠 《科研管理》2009,30(5):33-39
摘要:在工业周期性运行过程中,常会出现产能过剩、产能不足两个极点状况。特别对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能过剩问题屡屡出现,给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带来了严重影响。但是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及市场是完全理性的,通过价格机制作用和市场出清,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本文认为,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非全知全能、完全理性的,存在着有限理性行为。文中利用双曲线贴现模型,将认知偏差理论引入到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中来,从微观视角分析了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的投资行为,得出结论:由于存在认知偏差系数β,企业会在经济过热时出现冲动投资,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拖延投资,导致产能与市场需求的非同步变化,最终形成产能过剩、产能不足。本文还根据模型得出的调节系数β及c,提出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调控政策建议,即通过惩罚和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减弱企业认知偏差,减缓工业周期性波动幅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产能过剩指数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探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同匹配度下二者关系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研发和资本配置效率等传导路径对产能过剩形成产生影响。最后发现技术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会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且化解过剩产能,而在技术非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则会进一步加剧工业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204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从整体上实证检验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然后从股权激励授予对象(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的视角,分析研发投入在二者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并且与管理层股权激励相比,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明显;研发投入作为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2%;在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研发投入则呈现出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厘清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承担和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的关系,对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家、风险投资与银行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情景转换回归”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说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风险投资能够促进企业风险承担;高持股比例、联合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减轻企业融资约束是风险投资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重要渠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将刺激企业研发和技术并购,企业风险承担在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网络组织结构特征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学习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最后,进一步对如何有效治理网络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资源基础观,对中国276家制造业企业的国有股比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不同,将总样本企业划分为4种类型.在全样本组和四类子样本组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在国有大企业中,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小型企业中,国有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潘孝珍 《科研管理》2019,40(10):48-57
当前关于税收优惠科技创新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往往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忽略其他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基于股权结构视角,在使用交互项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作为门槛变量的国有股比重、管理层持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的门槛值分别为11.13%、17.78%和34.60%,当企业上述指标处于不同的门槛区域时,税收优惠的科技创新激励效应将会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我国政府在实施并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股权结构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9年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数据,使用双重/无偏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为时下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引入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股东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提高创新投入强度与改善创新效率两途径促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利用2008-2017年国有企业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改变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明显影响,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明显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2)基于现金持有视角,非国有股东参股和委派代表均能提高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意愿;(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最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瑛玫  史琦 《科研管理》2019,40(6):86-99
大力发展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极为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高于国有企业;进一步,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影响着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兰剑  李洄旭 《科研管理》2019,40(10):96-105
政府资助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政府资助下的绩效是否表现出差异性?本文建立回归函数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两种资助方式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直接资助对我国内陆企业的创新产出未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与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的关系不显著;私营企业等的创新产出对税收优惠表现出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亚琨  罗福凯  王京 《科研管理》2022,43(2):27-35
   本文以企业创新的环境效益为切入点,选取2009—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考察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导向性,并分析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成本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下降,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且技术创新呈现“环境导向”,与自愿性环境成本相比,技术创新或通过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更有利于强制性环境成本的下降;技术创新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重污染企业及环境规制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环境经济后果检验,验证了创新的环境增益效应,还为企业投资方向选择、社会责任履行和政府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和环保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关于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能否对生态创新产生影响,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理至今尚未深入探讨。本文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理论和领导力理论,从高层管理者认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环境领导力→高管感知→生态创新行为”的心理决策框架,以更好地解释高管的环境领导力对于不同战略姿态的生态创新(被动式生态创新和主动式生态创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不同路径。通过对248家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领导力对主动式生态创新存在显著影响;而对被动式生态创新影响没有通过检验。高管的机会感知在环境领导力与主动式生态创新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威胁感知在环境领导力与被动式生态创新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深沪两市2009—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为金融学、代理经济学理论,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管理者偏好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管理者非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能够明显地抑制管理者偏好,拥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中,管理者偏好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上述结论对提升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企业能够通过跨界创新实现与用户的价值共创,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价值共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而且对现实中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徐珊  刘笃池 《科研管理》2019,40(10):240-249
本文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组合效率法测度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两个角度,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情境下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金融化对中国非金融企业技术创新无论从创新投入角度,还是创新绩效角度都主要表现为“拉动效应”;金融投资和实体经营的利润率差异是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当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时,企业金融化才会对创新投入表现出“挤出效应”;并且,非国有企业在管理效率和创新绩效方面均高于国有企业,金融化对于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也高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