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以来,情感体验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实中学前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反思,提出并阐释情感体验缺失这一概念,分析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进而对改善这种现实的应对途径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任露  毛齐明 《中学教育》2014,(4):98-104
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从情感体验、情绪表达、情感沟通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积极情感体验不充分、负性情绪表达受阻、应急情感沟通不畅。同时,父母感情满意度、监护类型、被留守年龄段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影响显著。为此,文章提出有意识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父母之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形成合力、谨慎选择外出时间段和监护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教育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美术教学,至今仍然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对其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现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和分析后,方能找到答案。本文就此根据我所占有的文献资料和我在重庆市部分小学调研过程中所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性的提出——小学低段儿童(小学1、2年级学生)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并将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儿童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方式;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的表现方式。因此,要了解儿童的绘画,要搞好儿童的绘画教育,就必须从研究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与表现形式入手,并探索作为指导儿童在绘画中充分表现自己情感体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李琳在《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撰文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和通道,只有对审美对象有切实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艺术表现欲和创造的原动力。因此,儿童艺术教育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点和切入口,以培养儿童自主创造的游戏精神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儿童创设一个感知丰富的环境,提供一切能使儿童获得良好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并给予  相似文献   

5.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高潮和升华三个阶段中完成.儿童审美体验不同于艺术审美也不同于成人审美,它是儿童生命活动的呈现,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然教育涵括儿童身体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然两个向度,指向儿童的认知加工对象及其发展规律。以体验为基本手段开展自然教育是增进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深化儿童经验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应为儿童创设生活、生态和运动三种不同的体验情境,通过儿童体验、儿童探究以及创设可迭代的环境来促进其经验、情感和思维等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驰 《文教资料》2014,(9):72-74
近年来,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清新质朴、回归本心的伊朗儿童电影有其独特魅力.童心未泯,讲述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童真展露,聚焦儿童眼中的每一点真实;童趣盎然,表现儿童内心的纯真与乐趣.伊朗儿童电影正如伊朗社会的童话,美丽而真实.本文着力从叙事、影像及情感表达三个角度分析伊朗儿童电影独具魅力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8.
电影<宝萌芦的秘密>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尽管这部电影在特技和场面上的处理较之前的国产儿童电影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电影细节处理的粗糙、儿童情感的苍白等缺陷仍未体现出儿童精神生活风貌,与原著有一定的违背.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发现,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视学前儿童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的现象很普遍,致使许多儿童在情感技能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社会性发展问题和障碍,如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儿童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感受,并因此而选择回避交往,这样的儿童可能正处于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中.倘若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及时的纾解,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通过现象学视角深入交往回避行为背后,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对外界信任的丧失、追求自我实现的挣扎,并在理解儿童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塑造儿童责任意识,给予儿童基本信任,满足儿童交往期望,以期儿童能够走出心理困境,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1.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2.
智障儿童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发展迟缓、不稳定、自控力差、情感体验不深等特点,常常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对一位中度智障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生理、心理和外部三个方面的产生原因.提出以理育情提高认识,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和相应干预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智障儿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3.
儿童妒忌是儿童看到同伴拥有比自己较大的善(如能力、机会、玩具等)时而产生的一种包含怨恨、敌意等的消极情感体验.文章分析了儿童妒忌产生的三个条件:儿童的自卑和无助感、儿童与同伴的社会比较、儿童无力改变环境.基于儿童妒忌产生的条件.提出了矫正儿童妒忌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儿童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儿童文学的众多主题中,儿童情感发展主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抽出儿童孤独这一情感体验,来展开本篇文章的阐述。就孤独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陈述,通过分析原因得出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儿童内在心灵的创伤,儿童无形的反抗和逆反,儿童冷漠的态度和不良性格发展,以及利用“极端行为”博取关注等。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儿童应对孤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宫崎骏作品中的主题叙事与儿童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崎骏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宏大的主题叙事,同时又走进了儿童的现实情感体验世界。本文从儿童特点出发,分析作品主题叙事和儿童认同的契合,解释宏大叙事和生活世界的巧妙融合是宫崎骏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6.
钱慧 《早期教育》2014,(12):26-29
儿童的叙事绘画与儿童经历的事件、获得的感悟、产生的联想等都密切相关,是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满足儿童的叙事需要。在叙事绘画过程中儿童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言能力的提高、认知及社会性的发展。叙事绘画研究为儿童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8.
论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学低段儿童而言,绘画的重要性在于,绘画是他们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吴薇 《华章》2012,(32)
近些年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体验,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往往被大人们所忽略,此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  相似文献   

20.
表达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通过表达可以融合知识、情感、思维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但长期以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儿童表达普遍缺乏关注,儿童甚至被剥夺了话语表达权,从而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儿童表达的教育学意义,通过倡导表达来完成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