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有城市化研究普遍缺失教育尺度,或者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是经济学视角,遵循的是"经济逻辑",为单向式、割裂式和等级式思维。我们需要在城市化发展中渗透教育尺度和教育眼光,具体表现为三种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两种思维方式(逆向式思维和关系式思维)以及内含了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在通过教育尺度构建"教育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创建和发展"城市教育学"。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在挫折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挫折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学会在挫折面前克制自已,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相似文献   

3.
谭菲 《家教世界》2013,(12):249-250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也可以说是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面对现在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学生是否真正发挥了它本来的、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高职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衔接问题上依然障碍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那么在"3+2"衔接中,中高职教育存在哪些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原因何在、如何着手解决成为了当下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教育家斯普郎格曾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育契机和突破口,未曾"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我们知道,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常有宽容之意,而对于问题学生则是严厉有加,训斥不已,若是对正在转化的问题学生,更有  相似文献   

6.
张振兴 《考试周刊》2013,(68):174-174
如果"生本教育"能结实地筑在现代教育的基座上,那么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健康的。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我们看到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就在磕磕绊绊的前行中,教育事业走到了今天。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们感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成了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当我们青睐于一小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一个学校里就避免不了产生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厌学,率性而为,抵触对抗,甚而无端寻衅,扰乱秩序。我们  相似文献   

7.
张晓宁 《成人教育》2004,(11):28-30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和"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是否符合国情?是否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它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教育技术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和"在者",其中"在"是对本体思考与努力的回答。教育本体问题是要认识教育其他问题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在"与教育联姻的教育之在,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其三重内涵:在追问教育终极存在的过程中,谋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世界的统一性;追求教育终极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每一历史时期教育知识的统一性;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寻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教育之在自我批判的独特意蕴体现在追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和认识"教育之人"之中。因此,通过寻得"教育之真"、审视"教育之善"、实践"教育之美"和正确置位"教育之人"可以实现教育自身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粗放的教育,而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效应。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工作中,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一个难点话题。如何在"减负"中不"减质"呢?我想首先要理解"减负"的本质。"减负"绝不是降低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也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实施  相似文献   

10.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工作状态,静观周围的教育现象,发现我们的教育职业生活大多趋同地表现为一种应对式的工作姿态。对好学生良好的表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与关注,视之"正常"而置之不理;对"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则进行批评惩戒,因为干扰了"正常秩序",不得不予以"应对"。如此循环,日复一日,我们难免在此过程中消减着工作的热情与信心。而结果大多是,"问题学生"一直出现着同样的问题,教育者一直采取着同样的教育方式(批评、惩戒)。但"问题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11.
一份"变味"的检讨书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为自己的武断感到内疚。第一,当冲突发生时,我完全忽略这里面有没有"认知失调"。第二,在冲突发生时,我没有去想,"问题"到底处在谁身上。作为老师,我们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学生有问题,都应该以"我信息"为主,少用"你信息"。变"后发式教育"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和重要引擎.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擎作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实践中, 合理运用"问题教研"、"掘井深挖研究"、"小课题研究"、"层级联动"、"研推结合"、"构建科研共同体"等教育科研策略,将有效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普及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敏 《现代教学》2013,(11):27-28
当前,我们都在谈"教育重建"与"课堂转型"等话题,但"教育重建"的艰难与"课堂转型"的艰辛,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感同身受。审视周遭,不乏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对教育生态的抱怨,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也是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与践行者?如果我们始终把教育的问题推诿给体制或考试制度,会有多少学生在我们的无所作为中接受着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身边有许多教  相似文献   

14.
"教育就是教育"并非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它所表达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我们考察教育时应"悬置"一切已有的经验与理论,直接面对教育实事本身,在教育生活中体验教育的本源,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探究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太效应"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在教育上,"马太效应"表现为优势教育资源的统整和集中,因其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而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澄清"马太效应"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作用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马太效应"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表现的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上则有助于我们制订正确的教育政策,建立平衡的教育机制,并通过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保障教育公平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最大程度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学生教育工作来说,通常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些学生都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他们应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我们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要善于从分数的背后抓教育.  相似文献   

17.
我们很少审视"平庸",因为"平庸"常常意味着随波逐流,虽然不如"优秀"和"卓越"那么叫人喜欢,但总不至于让人痛恨。王开东对于教师"平庸之恶"的反省,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平庸":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中,是否隐含着恶呢?教师如何才能摆脱平庸,以自己的教育行为滋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呢?本文,也许会成为思考这些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一直在思考,中国教育科研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最后的结论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着天"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能影响决策,为制定教育政策服务。"不着地"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能影响生活,不能影响学校教育。一句话,我们的教育科研,是为科研而科研,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是为了改变教育,而是离鲜活的教育生命、真实的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从"产业化"到"公益性"的理论和政震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教育本性的重新理解和厘定.教育产业化是一种经济取向的所谓教育改革,它是对教育伦理本性的背离,而教育公益性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充分把握教育的伦理特性,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观察教育问题的伦理视角,在实践上坚持教育的伦理操守,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曰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