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中国教育学研究已经出现了诸如问题取向、实践取向和人文取向等新取向,这是教育学新的发展契机,对高等教育研究也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分类框架下,教育学不应简单地依附于任何一方,而应明确地取向于学科开放、科际整合、视野融合。在学科性质上,教育学应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分法,并积极主动地汲取自然科学前沿研究的有益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是指教育管理领域的社会共同体在进行教育管理研究时所遵循的一定模式。当前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现状表现为:支撑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研究价值取向正由主客二元对立逐步向主客一元统一过渡、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理论知识体系由相互争鸣到渐趋相似,但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正由一维片面逐步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过渡。在"大教育管理学"视野下,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将出现如下走向:理论基础将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走向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将从由主客二元对立走向主客一元统一,从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走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体系将从相互争鸣走向统一、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将从一维片面走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命题。回答该问题的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而且回答方式对教育学的建设思路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教育学学科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由传统的人文科学逐渐转向社会科学。而在20世纪中叶之后,教育学出现了向综合科学方向发展的态势。这说明教育学既具有人文科学的禀赋,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而目下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面对教育功利化趋向,教育必须回归其自身,教育应成为价值主体而不能单纯地作为工具出现。其中,教育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教育学必须时刻观照的一个目标,而作为综合科学的教育学更有利于教育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科学性"问题学界争论已久。教育学的"科学性"体现为一种"科学的精神",其实质在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知识品性,既具有人文科学的禀赋,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学科。教育学不应跟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后面亦步亦趋,通过学科开放、科技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思维的不成熟甚至缺失,导致教育学精神气质的消亡,造成了它目前的生存困境。教育理论思维是以人的发展为对象,对教育实践展开反思与省察的过程。它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基于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建构;它以一定的知识系统为依据,并使之为教育学解释服务;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致思取向。教育学应重构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是教育学走出困境,走向成熟和规范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前,美国学者布鲁姆以《走向封闭的美国心智》对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进行反思时,将"美国心智"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词和盘托出,并把它贡献给世界各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凌斌:《走向开放的中国心智》,《读书》,2009年第1期)。如今,我们本着同样的精神与思路追问,三十年来,究竟是怎样的"中国心智",塑造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8.
教育之学——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发展首先在于从教学之学走向教育之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框架下,教育学不应简单地依附于任何一方.在学科性质上,教育学应该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分法,整合二者的学科优势,并积极主动地汲取自然科学前沿研究的有益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的科学化是教育基本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近200年有关教育学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中,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被理解为实证化。与教育学科学化相伴随的,是教育学的非科学化取向,即认为教育学主要是有关价值与规范的应用性理论或有关教育意义问题的人文科学理论。教育实践中不仅有事实问题,而且有规范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所以既需要教育学的实证研究,也需要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不同逻辑的教育问题意味着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对“教育学科学化”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预示着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不同逻辑和方法论,由此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学的实证研究,而且意味着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我国教育学研究目前存在的实证化倾向,教育学对教育实践中紧迫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缺失,正在呼唤人文科学取向的教育学回归。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一直都在努力向科学靠拢。但无论是基于科学哲学的视野,还是从自身的属性与发展来看,教育学很难称得上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应剔除唯科学主义的观念,体现人文性,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研究的开展应由遭遇战变为战役战,由自我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融合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的学科归属仍然模糊混沌,很多学者都从"三大科学"门类的视野下探究教育学的学科归属。如果说当下的"三大科学"门类组成了大科学的系统,那么教育学应该是横跨三大科学门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彰显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中心,正是由于存在这个中心,教育学学科的落脚点是自我归属.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se of a pragmatic approach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pedagogy in Finnish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falls into the interpretive paradigm of social sciences. This view is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a discussion about pragmat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Learning by Developing (LbD) action model is introduc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pragmatism.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t least in practice‐oriented academic subjects,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pedagogy, as well as the LbD action model, is effective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as the basis of philosophy of pedagogy.  相似文献   

13.
教化是德国的一个极具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极具新人文主义和美学色彩的生命理想,教化的目标不是教育技术的可替换的产品,而是生命的唤醒和不断生成。它强调,教育只能是一种激发和促进人的自我活动的特殊的实践形式,而非一种技术性的制作活动;关于这种活动的反思的教育知识也只能是(实践)教育学而非教育科学,因为以心理学和...  相似文献   

14.
注重文科实验室建设,促进人文社科发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长期以来,高校由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了实验室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及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滞后,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注重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促进人文社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examples of public pedagogical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reading them through a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framework lens. In our discussion we start with definitions of social justice, public pedagogy and case study methodologies. Then, we look at a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examples to highlight the pervasiveness of public pedagogical opportunities in visual culture that include a festival, an individual, a citywide symposium, an online community, a cultural group and a museum exhibition.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social justice principles suggested by Ayers et al. and later interpreted by Dewhurst: (1) Public pedagogy and social justice is rooted in people's experiences: Fiesta del Señor de Choquekillka: Ollantaytambo, Peru and Janet Weight Reed – an artist's public pedagogy utilising social media; (2) Public pedagogy and social justice is a proc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together: Ideas City Festival and the Vlogbrothers; (3) Public pedagogy and social justice seeks to dismantle systems of inequality to create a more humane society: CULTURUNNERS and sh[OUT]: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Intersex art and culture. It is our hope that in looking more closely at these international examples of public pedagogy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that the power of such alternative sites of learning is apparent and encourages further interven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in such spaces of inquiry.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处于不断的跨越发展之中。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分化、细化,教育学科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显学、国际学术交往中的重要平台,同时,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社会实践。但教育学科的学科特性还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仍然单一,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创新教育学科体系,需要在独特的问题研究中丰富教育学科的科学内涵,在拓展全局性研究中发挥教育学科的影响力,在加强国际性研究中增强中国教育学科的竞争力,在加强前瞻性研究中增大教育学科的贡献度,在加强实证性研究中增强教育学科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Education in Britain increasingly appears to serve a very narrow notion of pedagogy, partly reflecting the ‘conditions of domination’ generated by the rise of the new managerialism in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name of economy,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social progress is increasingly seen to lie in achieving continual increases in ‘productivity’, realised through giving management the absolute freedom to arrange its resources in whatever way it feels appropriate. At the heart of this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s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lies a concern for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various harms that are the direct result of a profoundly reductionist and dehumanising ‘educ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outlining some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for more humane and democratic pedagog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8.
“意义”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范畴之一。从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全方位地挖掘“意义”的内涵。同时,从“意义”的分类及特征着眼,也有助于对“意义”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与心理学都滋生于哲学的土壤,同样经历了"伪科学"的命运.选今为止,教育学与心理学工作者为使教育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关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教育学主要存在着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两种趋向;心理学主要存有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化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化三种倾向.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可据皈依的对象不同分为"姓教"的教育心理学与"姓心"的教育心理学,前者强调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为"心理教育学"后者强调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