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行动研究”课题,阐述如何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空间,以适应学校育人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围绕形成一批典型的学习空间重构案例、形成学习空间功能的三个共识、形成学习空间重构的一般范式及策略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欧盟"诺维加多"(Novigado)项目成果《学习空间创新指南》分析了未来学校学习空间创新的原因,并在路径、策略和挑战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学习空间创新的具体建议.该指南对我国建设面向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具有三点启示:强化学习空间创新中的教育学维度、重视学习空间各利益主体的需求与体验、提升教师的学习空间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是当代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自2012年起每年都发布《创新教学报告》,研究并推介当今及未来十年影响学校教育的重大教学创新,系国际上指引课堂教学创新的前瞻性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所提出的86项创新教学法从基本信息、创新教学法的基础、创新教学法的适用情境、创新教学法体现的维度4个一级类目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从培育"主动学习者"到培育"未来社会的全球公民",创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出现话语转向;从"技术运用"到"系统重构",信息技术进行了实践变革;从"课堂学习"到"泛在学习",学习场域出现了时空拓展;从"单一学科"到"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呈现出学科统整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培育生态文明素养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有助于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学校的学习空间格局难以支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上海市E中学依托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为特色办学目标,探索重构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布局。指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重构路径包括:打造三个生态圈的学习空间结构,建立学习空间与自然世界的深度连接;注重生态科技校园学习空间重构;依托生态学习空间,推进课程与教学的协同创新;基于学习空间重构,探索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重构学习空间,整合优质生态资源,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普通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5.
从无到有为"生",从小到大为"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突破过多的禁锢,从组织生命的低阶走向高阶,从结构力、空间领导力、建设力、生长力、牵引力五个方面平衡学校的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育人模式和目标绩效,重构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技术、人与资源、人与学习场景之间的关系,实现现代学校治理的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6.
一、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学校学习空间是校园内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类学习场所及网络学习空间”,学校的学习空间分类,一是学校现有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和各类专用教室等;二是学校的公共场所,包括图书馆、剧场、体育馆等场馆,以及走廊、食堂、校园户外场地等;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学习空间。本文所要阐述的学校的学习空间主要是实体空间,即第一种和第二种空间(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教育”引发教育范式结构性变革的当下,学习空间的重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反而可能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重构学习空间显得越发迫切。结合长沙市一中广雅中学重构学习空间的实践,探究在数字化技术的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物理教学空间和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全新的规划和多样化的布局,重构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8.
学校发展进入3.0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关注技术与学习的融合,重构学习方式;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重构学校课程;遵循“人本、开放、智能”理念,重构学习空间。区域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基于创新扩散的分层推进策略,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统筹整合策略,以“未来课堂”为核心的价值引领策略,面向未来、兼顾现实的循序渐进策略,以期能为区域整体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教室是学校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国内对教室空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维:"何为教室空间""为何研究教室空间""如何重构教室空间",其中"何为教室空间"主要是从"经验式""借鉴式""推演式"和"指导式"四个路径展开;"为何研究教室空间"主要依据研究背景、物理和精神层面上教室空间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如何重构教室空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通过深挖研究内容、加强实证研究、拓展研究视域、扩大研究眼光方面,对教室空间研究进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0.
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小众私密在线课程"。利用文献研究法,该文重点分析SPOC的基本内涵、价值取向以及SPOC与MOOC的关系。研究认为,SPOC是对MOOC的继承、完善与超越,它能够把优质MOOCs资源与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在文献分析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该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的关系结构,用来指导SPOC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同时,还要加强以学习科学研究来引领SPOC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伯克分校"软件工程"SPOC的发展脉络与关键做法;最后,总结了SPOC的六大显著优势,可作为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实践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作为首批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之一,宜昌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宜昌六中”)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智慧教室实验、开设数字化校本课程、搭建网络学习空间等措施,带动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加快了学校现代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场域创新视角下建构数学活动是落实课标的校本化创造,是数学学习返璞归真的探索,更是学习共同体的重构。墟沟小学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基于学习场域创新建构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真正落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上城区的学习中心,是以师生共建共享、优化配置优质资源为目标,以能够实现无边界学习为指向,促进学生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复合式学习空间。其建设的实施路径为:重构治理体系,让制度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重构学习空间,让学室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重构学习方式,让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9-25
教学要变革,课堂也必须随之变革,因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未来课堂"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提炼,文章重点围绕为何要关注课堂、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主要功能特征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等视角展开,以期为各类学校如何重构创新的教学空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学习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并演变成由未来技术重构物理空间的"知识场"、现实情景融合虚拟空间的"意义场"和虚实结合融入泛在空间的"生活场"组成的庞大学习空间.三大场域兼具"物性""人性"和"活性"等特征,能充分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特征和未来社会需求.从运作机制看,场域内部通过信息流的互通交流和能量交换发生着置换和进级,场域外部通过价值制导与资源介入提升其造血功能和组织活力,由此推动学习场域的发展和变迁,改变学习的存在样态及性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服务于区域内各学段、各种安置类型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其家长,承担区域特殊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服务、资源等功能。研究聚焦其在以“通用设计”为理念的学习空间重构过程中所开展的融合教育教与学空间重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伍红林  徐向芹 《江苏教育》2023,(36):7-10+20
未来学校建设正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热点话题,而其焦点是课程组织变革。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我国未来学校建设中的课程组织变革需要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即如何贯彻核心素养理念、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等。为此,学校需积极探索跨越学科边界的课程资源建设、重构学校课程实施空间、开发系列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等未来学校课程组织形态重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学校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进取,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为此,学校应努力营造"五新型"学校。一、创建学习型学校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须要学校不断探索和总结。贯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唯一的出路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因素和情境对学习、教育至关重要,任何学习和教育都离不开空间。空间的教育性体现在:空间充当了教育的角色,教育通过空间来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创新教育空间,要创新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空间,创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创新可供选择的制度空间,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20.
师生两大群体在合作与对话中实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在课堂上,师生会就一道题目展开激烈的争论;在课余、午间,班主任、学科教师与特殊学生之间"手拉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学校里,每个"学科学习研究小组"成为了学生发表创新观点的平台,每个学生社团创设了学生自育创新素养的空间……近年来,上海市市北中学在学校内部实验探索"学友文化"的培育和营造,重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师生两大群体在合作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