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英国"世界读书夜"阅读推广活动以"更多的人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愿景,通过赠书等形式致力于成年人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介绍英国"世界读书夜"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效,提出对我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建议。通过对"世界读书夜"及英国阅读协会等官网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英国"世界读书夜"现状,对我国阅读推广的启示:重视成年人的阅读推广、注重媒体宣传与互动、多方合作、评估阅读推广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新祥 《出版广角》2013,(13):36-39
我国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只是开了一个头,如何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也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1997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  相似文献   

3.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幼儿阅读的"启蒙者"。父母的阅读行为对子女影响巨大。有较多藏书且父母经常阅读的家庭,子女的成才率远高于不读书或少读书的家庭[1]。同时,政府也责无旁贷。"全民阅读"已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十八大的政治报告,据悉国务院正制订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图书馆现有的阅读推广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豆瓣读书"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服务模式及其对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推广服务的启示,提出基于"豆瓣读书"模式的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策略,包括变主导者为服务者、建立以阅读为中心的交流社区、提供基于用户阅读行为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建立用户阅读质量评价指标、实行跨平台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化阅读推广等。  相似文献   

5.
何凯 《出版广角》2014,(6):38-41
正2014年2月15日,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与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联合主办"大学生阅读调查与趋势分析"学术沙龙。面对大学生阅读的问题,各方教授、出版人各抒己见,对以读书为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是否要深阅读、慢阅读、读经典、读原著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学术沙龙中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6.
王珺 《青年记者》2021,(2):61-63
本文以中国书评媒体(报纸读书版)的发展作为背景,观察大众阅读趣味、阅读习惯的变化,探讨新媒介时代"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成因。并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观分析,思考"浅阅读"时代书评媒体如何引领"深阅读"风尚。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中小学生阅读中还普遍存在"读书数量少、读书质量差、读书供给缺和读书效率低"的弊端,提出必须将青少年阅读教育上升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高度进行系统性思考和推动,建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是促使中国青少年阅读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有效读"的关键.全文从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研究的时代背景、阅读课程体系构建要素、"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阅读课程服务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互联网+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从缘起与主题、书目编制与推荐、活动内容三方面对其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的"阅读战疫"活动进行调查,考察"疫情大考"中阅读疗法服务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突发事件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急服务对策,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阐述了《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对于建设"学习型图书馆"、培养"学习型馆员"的实践意义,认为两书负载着阅读文化学的理念,是人们端正"读书好"的价值观,建立"好读书"的情怀,以及明确"读好书"的目标的良师和益友。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数字阅读,容易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传统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照此而言,阅读的深与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将碎片化为体系,则需要解决数字出版内容滞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并且在硬件开发上不断创新,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身处在知识飞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读书并非敲门砖,也不是应付日子,而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开发生命资源的最好手段。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  相似文献   

11.
拯救阅读——“深阅读”濒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 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序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笔者想谈谈全民阅读和编辑阅读问题.其实,全民阅读向编辑阅读提出了高端要求. 就全民阅读而言,所有的编辑朋友都是全体国民的一部分.我们这些人都包括在其中,也应该读好书,多读书,善读书,然而这对编辑远远不够,因为全民阅读向编辑朋友提出一个必然的或者说重要的责任,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介质的内容编辑,你都应该为全民阅读提供内容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美的高质量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13.
源于读书俱乐部和读者社区的美国高校"新生共同阅读计划",是美国继"一城一书"后新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该计划倡导所有学校成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通过共读一本书,促进学生"共同意识"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以及精神生活。文章对"新生共同阅读计划"的实施流程、活动目的、开展方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并简述了我国高校实施共读项目的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以"纯粹阅读"为主题,在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采访调查了50位读者。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大多具备较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岗位,处于生活和事业的上升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一小部分为书店随机采访。希望本期调查不仅是阅读状况的简单反映,更能起到一种引导阅读方向的作用。"通识教育"与"纯粹阅读"公元前106年,古罗马阿尔庇努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省级党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省级党校2017年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党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亮 《图书馆杂志》2011,(9):111-112
(南京艺术学院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逐渐多元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国民阅读率连续多年持续走低,人们读书呈现整体性下滑。针对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提高国民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推进国民阅读运动,许多部门、机构及有识之士忧心如焚,为提高国民阅读南北奔走不遗余力,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研讨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全民阅读论坛"和  相似文献   

17.
韩晗 《出版广角》2013,(13):31-33
"全民阅读"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看重对大众阅读素养的培养、对全社会阅读质量的提高,而不仅是对阅读者数量与出版传播技术的追逐。"全民阅读"作为一个念兹在兹的口号,正在中国大陆社会各阶层产生着影响,近年来在台湾地区也有提及。譬如有台湾学者指出,要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来带动全民阅读,进而提升台湾地区的竞争力。平心而论,"全民阅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出版产业化的发展也发挥了助推意义。近些年来,一大批好书、佳作在"全民阅读"助力下获得  相似文献   

18.
从"读书""读人""读媒"这3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阅读推广服务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阅读服务意识、推广策划活动、读者参与程度以及多方合作机制4个方面指出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从馆内阅读、网络阅读和馆外阅读等方面来构建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模式,最后强调在制度、组织、人员以及经费方面的保障措施,为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服务提供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对习近平阅读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习近平阅读生活,系统阐述习近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九字阅读理念和所包含的阅读价值、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方法五方面的内容。习近平阅读思想深刻回答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阅读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书?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当代中国的"劝读篇"。  相似文献   

20.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的形体和内涵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出了"多读书"和"读好书"的阅读推广任务。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现代人必须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生活习惯。"全民阅读"这一理念覆盖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三个重要领域,凸现了"大阅读"观的时代价值。《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一书推介古今阅读理论的精华和中外阅读实践的经验,不仅总结了有关阅读的传统理论和成熟经验,而且展示了阅读实践的新方法和新进展,是一部开卷释疑、读之益智的重要工具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