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流大学日益重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泛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基石,应当为通识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撑。本文以《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为宗旨,对标10所中美代表性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构建支撑通识教育的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重新设计泛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梳理对通识教育的支撑形式和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信息素养教育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入手,将上海交通大学核心通识课程《信息素养与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案例,介绍通识课程教学具体的做法与成效。结合通识课程、高等教育等需求,从通识教育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体系完善以及应用新技术的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思考后续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推进IC2创新学科服务过程中,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取得明显效果。本文在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讨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方法/过程] 在厘清课程思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特点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掌握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反思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结果/结论] 从嵌入式、支撑式和协同式3个方面探索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归纳总结3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模式:模式一,新媒体技术应用法;模式二:案例教学法;模式三:项目教学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基础是教材建设,动力是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技术环境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大学生信息行为习惯悄然变化,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推进创新和变革.以高等教育为研究视角,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提出新媒体与新技术背景下我国高校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五个导向,即通识教育导向、分学科培养导向、面向实践导向、自助式学习导向、综合评价导向.  相似文献   

6.
专业院校的通识教育于综合类高校相比存在着课程门类少、比例不均衡、基础性较弱等不足,作为承担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的专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学,加强教学资源保障,争取建立通识教育特藏库,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通识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与先导,以整合教育为补充和深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模式。此文结合国内外实际,通过大量例证,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模式及实践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勾勒出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进程和现状,并提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理解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中阈概念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及教育层次,是构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前提与基础。[方法/过程]将《框架》中信息素养的逻辑架构做立体层次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架构进行说明,并结合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开展的"灯塔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案例,阐释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与过程。[结果/结论]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判断力、分析力、研究力为核心,包含通识教育、技能教育、拓展教育,以及多方人员和组织共同参与合作的完整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可靠稳定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即独立课教育、课外通识教育、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并强调通过探究独立课教学方法、活化课外通识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等途径来完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对2000—2020年我国正式出版的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进行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梳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建设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转变传统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著理念、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广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改革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周毅华 《图书馆论坛》2003,23(5):154-155,148
新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上。为此,文章指出了课程内容深化和体系拓展的方向,从而对课程的主体内容做了较详细的勾画,并从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的条件与措施作分析,提出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发展着的学科,应当深入地、不断地对现行的信息检索课程进行改革与研究,使之成为人们信息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信息评价能力是信息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国内的文献检索课中却往往缺失或体现不够。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网站的信息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对信息评价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对课堂教学也会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方法/过程]在对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开放式信息素质教育网站的信息评价内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网站中信息评价标准的总体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论]对国内信息素质教育网站中关于信息评价内容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信息评价能力应得到进一步重视;信息素质教育网站的引导、示范作用应得到进一步加强;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的巧妙利用可提高实体教学的效果;国内信息素质教育网站信息评价内容在内容厚度、意识培养、解读力度、习题配备诸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在分析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并就如何促进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总结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面向科研一线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为科研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最佳实践案例。[方法/过程] 从服务网络、内容体系、师资队伍、服务平台、服务形式、宣传渠道等方面总结面向研究所科研一线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基于疫情与后疫情时期的探索实践,并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专家意见,提出科研一线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新策略。[结果/结论] 未来要形成实时沟通需求的长效化机制,并通过有效激励、开放合作和探索众筹等措施,促进科研一线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总结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面向科研一线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为科研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最佳实践案例。[方法/过程] 从服务网络、内容体系、师资队伍、服务平台、服务形式、宣传渠道等方面总结面向研究所科研一线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基于疫情与后疫情时期的探索实践,并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专家意见,提出科研一线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新策略。[结果/结论] 未来要形成实时沟通需求的长效化机制,并通过有效激励、开放合作和探索众筹等措施,促进科研一线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学习的复兴与发展为文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综合性学习理念,将专业教学与文献课教学结合起来,构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的文检课教学新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文章对这一模式总体框架、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和测评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出了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层面上的四个阶段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想,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符绍宏 《情报学报》2003,22(2):238-249
本文基于对国外信息素质 (InformationLiteracy)研究及相关教育活动发展的回顾 ,探讨了在当代信息环境下开展信息素质 (IL)教育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并结合对IL教育内涵及我国相关教育发展现状和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推进中国的IL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还进一步探讨了实施IL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件开发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花芳  孙平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28-130
针对目前“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内容 做相应的拓展,从选题、查找资料、撰写报告、与人交流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课程报告中可以 看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能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