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正在数名伙伴从事一个问题解决的场合,可以观察他者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于视点与思考方式的不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客观地把握。这样,"协同学习"中的知识建构由于成员之间的多样性,会发现不同于个人内的知识建构的模式,产生更高的效率。通过数人的交互作用相互学习谓之"协同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这里的"协同"有"合作""协作"之意。"合作"被视为在集体内成员之间同时达成目标的交互作用。"协同"是以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活动的多样性为前提,通过与异质的他者交  相似文献   
82.
正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像、符号,起着帮助儿童理解与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板书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儿童反复回味,或者提供绘画与图示,帮助儿童形象地把握学习对象。所谓"板书",是指借助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表和绘画,来帮助儿童学习的一种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沟通而展开的。不过,在交谈中生成的语言是稍纵即逝的。板书能够把这种稍纵即逝的话语加以文字化,得以反复回望。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黑板  相似文献   
83.
84.
正灌输知识的"神力"同我国新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背道而驰,本质上是反儿童、反人性、反教育的。所谓"教育",不是单纯"信息传递",而是"认知行为""发现行为"。知识唯有通过人的自主建构和再建构,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探究,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85.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习者的"学科素养",也需要培育学习者的"跨学科素养".这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旨在把新的知识同既有的知识、信息与体验链接起来,进而同社区生活乃至全球社会的现实课题链接起来,借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主题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理解,亦即超越了单一学科范畴的深度理解的精致化教学的设计.本文选择...  相似文献   
86.
学校教育中的“练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强制性地让学生进行单纯作业与动作的反复练习,而应不断地介入评价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地面对练习活动,同时有效地组织相应的思考与认知活动,借以提升练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87.
学力测验成绩、教育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在这里,如何看待学力测验,特别是国际学力测验,就是一个试金石。小而言之,PISA的成绩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部发展。大而言之,多年来的PISA测验还显示了一个事实:PISA学力不等于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88.
“学习”或“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自身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为单纯的知识堆积。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是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健全人格”和“基础学力”。  相似文献   
89.
一 扫盲范畴论 关于“何谓扫盲”,尚未确立普遍性的定义,其概念正在扩张。一般认为,“扫盲”这一术语包含了文字的“读、写”。但是另方面,围绕着“何种特定的能力或知识构成扫盲”的问题反复展开了讨论。它未必有恒久不变的理由。利马格(L.Limage)指出,扫盲的涵义只有在某种特定的背景下才能界定。社会、个人的需求变化了,其涵义也会发生变化。本节从下列五个视点琢磨扫盲的涵义、内容与范围。  相似文献   
90.
20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大抵是以反思启蒙运动以降日益膨胀的“技术理性”为其特征的。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技术理性的宰制也早已为人所诟病.以致20世纪7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