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3.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讨体育电商直播中的新型身体消费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形象进行符号化消费、直播间为主播和消费者的身体符号化呈现提供了消费情境、主播与消费者双向的具身参与互动助推身体符号化消费行为。据此提出体育电商直播中的身体消费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符号化优势、积极打造观赏型和参与型的符号化消费情境、强化主播与消费者的具身符号化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4.
传统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从性质上被视为没有任何认识论价值。现象学的“返回事物本身”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身体运动中那种第一人称的、原初的身体体验,而这种身体体验恰恰构成了心智与认知的最基本素材。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风格。以这种观点看待体育运动,则作为一种特殊身体活动方式的体育运动必然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将身体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立论基点,从价值回归、目标整合、实践融合、过程统一四方面探讨了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理性回归。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向,主要体现在身体的主体性、感知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上,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导向:(1)遵循身体主体性原则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身体价值的理性回归;(2)依据身体感知通道建构情景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体的深度学习;(3)参照身体互动方式建立对话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身体的素养提升;(4)根据知识建构目标创建生成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身体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布迪厄对体育的界定、布迪厄关于"体育与社会阶层"的分析框架、布迪厄理论的适宜性与局限性等几方面评介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体育的论著。发现:体育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实践,是部分反映社会阶层的文化活动。体育对社会阶层的"部分反映",主要是源于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拥有不同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人,会在互动面和象征面上受到彼此之间在"体育场域"中相对关系的客观约束,从而在长时间的社会化历程中获得体现于身体之上的"体育惯习"。尽管存在研究视角方面的局限,但布迪厄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对体育的观察,不能单纯的只分析体育行为主体主观内在的心智结构,还必须探讨其与客观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莫要仅仅在既定的、约定俗成的社会位置和结构中观察体育现象。  相似文献   

9.
扈婧  王爱博 《健与美》2023,(5):110-112
个体大脑、身体和情境体验决定了个体认知,即为具身认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具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首先应以具身认知观树立身、心、物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育人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身体主体”,提升学生的“身体体验”,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获得独特的身体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努力营造校企、校地联动协同、合作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围,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具身认知,以424名在职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探究身体活动对科研人员心理压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可以分别通过身体负担感和积极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身体活动→身体负担感→积极情绪→心理压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研究通过身体负担感揭示了身体活动缓解心理压力这一过程中从生理到心理的内在机制,也为拓宽具身认知理论从哲学到实证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不同视角对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体育运动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空间环境、野外自然环境以及身体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通过相关文献述评,在追踪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同时,拓宽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旨在引起国内体育社会学界对体育与环境的关注,进而针对体育与环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以体育为重要手段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对青少年近视防控中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的概念解析、效用表现及潜在机制进行梳理,明确了户外环境与体育锻炼的效用要素及效用归因。结果显示:融合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的户外体育锻炼,将“户外”与“锻炼”2种效用因素同置于“体育”的微观与宏观场景之中,使环境调控与身体训练在促进青少年近视改善的同时,将环境的嵌入与身体的在场延伸为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由此确证了户外体育锻炼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综合效用。未来研究应在内化户外体育锻炼微观与宏观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具身认知的效用机制对青少年健康认知及体育理念进行引导,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职业女性体育休闲方式现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职业女性对体育需求认知主要表现在身体需求上;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以家庭成员、朋友圈为主;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以免费场馆为主,场地选择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在每周卜2次,时间在每次30-60 min,时间段在晚上;体育消费较低且集中在实物型消费上;影响职业女性体育休闲方式的因子有态度认知、保障条件和环境氛围因子。建议:职业女性应根据不同职业、年龄、身体状况和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体育休闲方式;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要充分考虑男女不平等问题,为职业女性进行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哲学意义上的身体,自古希腊开始就成了先哲们思考与研究的对象。身体理论已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体育现象及其本质的崭新的理论视角,基于身体视角的体育科学研究,成为了我国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范式。学校体育作为身体的教化场所,而身体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身体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身体哲学视角对近代以来学制和课程标准中的身体观线索进行梳理和分析,挖掘和整理近现代以来学校体育身体观的历史变迁,探索其所蕴含的身体线索及身体观的内涵、本质、生成发展及演变的规律,找寻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的演进脉络和身体的建构路径,为我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永 《体育科研》2017,(4):29-36
以文化态身体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体育、身体、幸福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符号化指向,提供了“幸福体育”的阐释路径和基本理论架构;通过对体育中身体赋权概念及其路径的分析,建立了身体赋权连接幸福意义系统的模型。认为:(1)幸福的具身体验是一种意义系统的描写,“幸福体育”可以通过体育中身体的文化符号行为来建构;(2)身体赋权通过“自我意识、超越、群体与组织意识”等符号化意义系统连接了幸福体育所蕴含的要素,并解析了其赋权策略;(3)身体赋权存在超越符号的反动的意义系统,体育中的痛苦与冲突等体验,可以体悟和建构形而上的美学化幸福体育。  相似文献   

20.
王东 《冰雪运动》2023,(5):58-61+71
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但传统意义上的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忽视了体验感知的影响,造成德育培养在实践参与方面的缺失,学生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具身认知理论与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具有多重的价值交集和相同的育人向度,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将冰雪运动实践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对于塑造学生心智和规范学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实施策略:丰富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形式,充实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内容,融洽冰雪运动课程思政氛围。通过积极塑造具身认知体验,充分发挥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育人效能,促使学生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