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立足学科分化与交叉视域,从学校体育学生成与发展路径、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现实困顿以及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想3个维度审思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认为:学科分化是学校体育学形成的原动力,学科移植是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生长力,学科交叉是学校体育学创新的生命力;学校体育学在与母学科以及其他外部学科交叉发展中凸显了学科属性迷失、嫁接移植错位、学术话语混乱、研究范式冲突、理论体系阙如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将会在理论统合、知识耦合、实践契合、资源聚合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学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体育社会科学被赋予“学科交叉融合驱动中国体育强国科技创新”的新使命。以体育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科属性、发展回顾、问题反思、实践自觉、未来变革,发现体育社会科学呈现科学性、非独立性、交叉性等学科特点,现实发展具有理论体系初步构成、研究议题具有时代特征、研究方法日益复杂、学科交叉日益紧密等特征;从学科地位、研究范式、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数据、学科交叉6方面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反思;体育社会科学需要实践自觉,其基本品格是重视实践、实践基础是根植中国、实践目标是理论创新;体育社会科学的未来变革要重新审视学科研究定位、建构中国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加强与全球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调整,认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内容需要重组,"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专业和新研究领域,其研究结构、层次的辨析和建构是明晰研究指向和目标之基础。在分析体育旅游研究体系的结构、层次与过程逻辑关系,及体育旅游概念体系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新学科“萌芽期”的研究范式,从母学科、“理论—实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认识、结构—功能主义及不同研究视角等5个方面的理论套用和经验逻辑推演辨析和建构体育旅游的研究结构与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旅游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中国体育呈现整体性发展的新特征,出现的问题也具有关联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将多学科构成的散状体育学整合起来,以学科融合回应体育问题的时代性变化。学科融合是多领域知识的贯通,其实质是多领域研究者的协同。这就要更新支配体育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活动的范式,将学科聚合力缺失的赶超导向型体育学范式转换为有内在凝聚力的生活导向型体育学范式,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共识,构建学科关联,汇聚研究视角,打造共享平台,构建整体的、有内生机制的体育学术共同体。这不仅是今天中国体育实践对理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下,院校武术在我国武术主流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很多民间武术馆校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向其靠拢。我国教育部于1997年确立“体育学”为国家一级学科以后,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并列的学科(运动心理学作为实用心理学的一部分也独立于上述四个学科  相似文献   

7.
在“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从学科演进的历史看,学科分类是基于研究对象的问题域形成的。随着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认知不断深入,落实到具体的学术实践,即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具有学科独立性的方法论体系。基于对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从体育学学科独立性角度提出:(1)体育学的学科定位应从研究“人体”的生物学层面拓展出来;(2)应形成体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3)研究运动情境中人的运动行为是体育学方法论的立论基点,从身体认知的行为叙事建立身体感,以此为基石与相应的学科研究构成互证证据链结构的论证,是解决运动行为“真实性”判断实践问题的有效途径;(4)体育学研究以“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2种方法学技术研究人的运动行为,提供了多元互证证据链结构叙事中证实或证伪的学术依据,开启了一条体育学逼近运动行为真相的“方法学路径”。此外,以学术实践成果“抢花炮的人文田野调查”为个案,展示了体育学新方法论的学术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1.学位论文选题中的跨学科现象本文所研究的跨学科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交叉事例形成新的一门学科,也不意味着学科的合并。而是体育学科内的下位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传统论域、学科术语等相互弥补,从而达到每一学科最初所要研究的目的。或者说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是打破学科界限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西方的跨学科现象研究主要在于揭示体育学科内部三级学科(即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研究方向)或三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跨界和补充,论文的学科分类是综合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代体育学的认识出发,从体育学科的属性分析着手,讨论了体育学科属性研究中存疑的问题,阐述了体育学科的总体属性为人文学科属性。引用“范式”理论,总结了不同时期体育学术的特征,揭示了体育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体育学广义跨学科概念辨析与动力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学跨学科、多学科、超学科概念特点的厘定,对理解体育学研究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采用概念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针对实际研究过程中三者混合形式,就体育学广义跨学科研究概念,并就其动力基础展开讨论,结果表明:体育学广义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是当代体育理论的高度分化和纵深发展的结果,外部发展动力来自解决全球体育实践中复杂性问题的理论诉求,以及体育学寻求社会认同及提升学科地位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依据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对“体育行为”作为体育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行为”是体育现象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起始范畴,是构成体育学科体系的“细胞”和“元素”,是逻辑起点也是终点,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按照体育学门类的层次划分,建构以“体育行为”为逻辑起点的体育学科体系,为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和建构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推进,体育学研究在理论取向上跨越了学科界限。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使体育学研究逐渐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在理论与证据、叙事与分析之间不断交融。通过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历史社会学的演进及其在体育学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经验与路径。研究认为,历史社会学扎根于古典社会学,历经二战后的理论“阵痛”,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了主流学术界的视野;其在西方体育研究中的发展经历了关注、扩展、成熟3个阶段,逐渐凝结出三方面经验,即需厘清价值理念、认清理论与证据的关系以及把握可行策略,并形成了理论导向的体育文化研究与方法导向的体育型构研究两条路径。我国体育学研究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碎片化”“连续性”“融合性”的特征。随着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我国体育学的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启示,即在研究方法上,关注叙事融合;在研究内容上,立足中国体育议题;在研究思路上,立足理论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以体育的人文现象、社会现象为对象,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科学.它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的体育行为及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对体育之于人类和社会的意义、价值做出合理的解释.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定位是在与之相关的学科关系中确立的.主要涉及4种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人的价值层面出发,从为实现人的价值的各个学科及各学科交叉中,确定体育学科对人的独特价值,同时在人的价值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学科价值体系。认为:体育学科的身体价值是促进人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演进,防止人类身体的异化;体育学科是建构人身体与心灵的桥梁,身体与心灵在体育中得以自由舒展;体育学科的外在价值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体育运动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是人感性与理性的交辉。通过界定体育学科对人内在价值和人外在价值的内涵及建构体育学科完整的价值体系,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体育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生产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是深入探讨学科诞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目前,我国体育学科建设未能有效适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表现为弱化体育学“身心群”整体性学科特色,夸大西方科学理论知识的“跨情境效度”,脱离“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叙事的时代特征等。为了有效回应知识生产模式演进对体育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纾解体育学科建设的深层困局,通过梳理与归纳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的历程举要,凝练与探骊体育学科知识生产“发散式孤岛型”“聚敛式融合型”“集群式拓展型”的演进特征。对标知识生产的价值导向、共生共存和辩证统一,识别与明晰体育学科知识生产的逻辑转向。遵循知识价值观是体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探寻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动力机制、组织机制和治理机制一体化体育学科建设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由于认识到专业口径狭窄、专业性太强而引发的人才质量和就业出路的危机,从而满足日益凸显的综合性、适应性、宽口径人才的培养要求,1997年,教育部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学科和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来的400多个专业压缩合并为200多个专业。形成了现在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在内的12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的新的学科和专业门类体系。体育学科也由此改变了“项目即专业”的格局,整合成为“体育学”这个体育学科领域的一级学科(原来是教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学科“说课”的组成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海达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31-32,36
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学科的“说课”评比“说课”稿为样本。对体育学科“说课”的六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集众多体育教师对“说课”理论的共识,取广大“说课”者“说课”实践的成功体验。阐述“说课”的基本构建、要素、注意问题,旨在使中小学体育学科“说课”活动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回顾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由武术学拓展而成,武术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项目到课程,从课程到专业,以课程和专业为支撑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的过程。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使命,应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指南,系统梳理该学科领域的文化资源;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基石,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方向,全面规划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育人工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应高屋建瓴,具有文化自信,以学科问题为导向,立足本体,既立意高远又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