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音乐学习潜能的发掘,要求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特色、可持续的音乐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与音乐终生联系的纽带,培养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大成美育“低、慢、多、高”的教学法原则科学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看旧时科班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启示颇多。科班教学,在艺术职业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职业操守、人格情感的综合养成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和做法。它注重“融合”式教学,符合现代美育特征。唯有德艺“双育”才能结出德艺“双馨”之果,融于情感,内化于心,心悦于理,才能诚服于业,这正是美育的方法。美育即以美化育,以美养德,它有别于“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职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能以艺术职业技能教育来取代。作为一种“无用”之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美育教师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美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需要成千上万合格美育教师,而美育教师的培养要以对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认知为前提。因此,学校美育教师基本能力和素养的研究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根据学校美育的目标,结合我国师范艺术教育专业现状,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掌握最基础的美育知识,理解所承担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熟练掌握一门艺术的技能及其表情达意的语言;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并能够理解和阐释这一门艺术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从理论上认识儿童审美发展的心理特点;掌握“遵循美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具备组织和辅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多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华美育精神,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及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升级改造的需要,分析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的意义,总结出“课程美育以现实美育为核心、用审美观照内心、课程美育的同而不统”的三条原则。基于此,提出在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认识美育,构筑和谐审美观念;创设多元审美情境,营造不同审美氛围;纳入测评考试体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拓宽学生审美视野,从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实践。实践证明,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能够加强学生敏锐的审美领悟,健全其高尚的审美情感,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美育自身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确保了审美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而且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审美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使其更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文章首先阐述“在场”与“不在场”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灌输式”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的美育理念,“三结合”美育理念可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史”中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利用丰富的实践途径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四史”中提升自己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潇 《美育学刊》2021,(4):56-60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新时代·新问题·新经验”--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美育学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论坛分“当代美育的新问题与新经验”“中华美育的古典资源与现代传统”“中西美育思想的互参与比较”和“以美育为灵魂的艺术教育”四个板块。来自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此次论坛,论坛充分显示了青年学者对于美育事业的关注和在美育学理论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家庭开始,家庭是美育的起点。家庭美育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艺术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及父母情感、情操的美对孩子都有巨大的魅力,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刘琴 《美育学刊》2023,(3):7-19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从政策、制度等层面为学校美育事业的发展理顺了思路、夯实了根基、打开了空间,美育研究也在这一顶层设计的推动下不断走向学理化并积极探索学科化发展。2022年美育研究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美育实践的推动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在美育基本原理、中西美育史和美育思想史等方面产出了一系列学理性强、富有创见的成果,将美育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刘晨 《美育学刊》2020,11(1):F0002-F0002
《无锡新报·星期增刊》1922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连载孟宪承的"讲演"《美育原理》(共三讲),分别是"美育运动的由来和意义""美育的目标和内容""美育教学上的研究",由杨宗时、张柔之记录。孟宪承(1894—1967),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相似文献   

12.
张荀 《美育学刊》2021,(6):55-62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李叔同—弘一大师是一位倡导美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他在艺术方面的自我提升和教育事迹,包含了一种“人格美育”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人格美育”思想的渊源、主要诉求、特征及境界高度进行分析,可探讨李叔同在建立完善人格来养育审美之心、“先器识而后文艺”、“德才兼备”等方面的美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杜卫 《美育学刊》2020,11(2):1-7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快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使我国高校的美育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审美经济架起了财经类专业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课程美育的实施是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和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电商专业教学中以“美育+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结合“岗、课、赛、证”新要求,按照“学生兴趣+数据分析导向”的教学设计,强化真实商业应用。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按照课前引入美、课中感受美、课后表达美的课程思路,将美育贯穿于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5.
谢树红 《阅读》2023,(39):21-23
新课标背景下,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中的关键内容,而美术学科是小学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美育的功能和作用。将美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还能够推动小学育人工作的开展。从研读课标理念、巧创直观情境、借助绘画教学等角度出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和理念,可以打造新型的美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选题”,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选题”,就是选择研究的问题。它基本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三是选择研究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定一个有意义、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成果的取得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傅谨 《美育学刊》2021,(2):7-12
美育全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跃迁,让教育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的范畴。审美鉴赏和艺术实践是美育相辅相成又截然不同的两条途径,都应包括戏剧教育。戏剧教育侧重于培养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因而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它主要不是为实现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目标,尤其是戏曲教育,更应重在通过审美鉴赏实现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偌涵 《美育学刊》2023,(3):I0004-I0004
作为美育最集中和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原则。美育工作者若能将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所见所闻和所学所思整理成文字,供艺术爱好者以及从事相关美育工作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政治混乱时期,诸子的美育理想是欲构"中和"之美的理想社会;美育原则方面,儒家重善;在美育途径上,儒家以乐、礼、诗为教,但在不断的继承发展上,仍存有分歧.  相似文献   

20.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二都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担当着重任。本试图从分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来说明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自重要性以及二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美育的性质出发具体地探讨了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