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安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法、量表测量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96名西安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西安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对于运动成功或运动失败在总体上具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具有偏向于内部控制的趋势;在成功内控的得分上,后卫比中锋、前锋更具有偏向于内部控制的趋势,在失败内控的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主力运动员比非主力运动员更具有偏向于内部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173名大学生运动员和体育系学生进行了运动成就心理控制点与自信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自信心对未来行为的积极影响与运动成就内部控制点密切相关,较高水平的自信心能削弱消极情绪的减力作用,认为对自信心的培养应立足于日常的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定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了解目前辽宁省乒乓球运动员的归因定向特征,探讨辽宁省乒乓球运动员归因定向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的适宜范围;探索乒乓球运动员归因特点等,结果表明,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趋向于内控,女子运动员成功内控与失败内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15~18岁女子运动员失败归因趋向于内部,并超出适宜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成功内控和失败内控都有显著性差异;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子运动员比男子运动员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它不稳定的、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失败内控趋向内部并脱离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SAR量表对675名初中至高中的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测试,初步揭示了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运动成就情境中运动成功和运动失败心理控制点的特征和规律,并分析讨论了少年田径运动员运动成就心理控制点,尤其是心理控制点偏向的形成和作用,为对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指导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象:武汉体育学院竞技运动学院具有较高运动水准的青少年运动员118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在关于运动员自我概念发展性别差异性上,男运动员在体能自我、外貌自我、数学自我方面明显比女运动员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竞技运动的初期效果──强身健体,增强人体的阳刚气质更完美地体现在男运动员身上,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好。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男、女运动员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差,表明男运动员是需要进行心理训练的主要对象,需要针对他们的情绪变化快、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5年辽宁省青少年散打比赛的73名男女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辽宁省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为偏外控制,女子散打运动员为内—外控适宜型;按年龄分组后,男子和女子散打运动员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控制点类型由内—外控适宜型向偏外控型方向发展的趋势;从比赛结果来看,内—外控适宜型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明显好于偏外控型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5年辽宁省青少年散打比赛的73名男女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辽宁省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为偏外控型,女子散打运动员为内-外控适宜型;按年龄分组后,男子和女子散打运动员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控制点类型由内——外控适宜型向偏外控型方向发展的趋势;从比赛结果来看,内-外控适宜型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明显好于偏外控型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第9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男、女运动员成就目标及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在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队伍中较高或较低的成就目标者的比例较高;优秀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任务目标定向及自我趋近目标定向的适宜范围为30.13±4.06、33.84±6.73;自我趋近目标定向是影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飞速发展,网球运动的研究也成为体育领域中关注的论题。对网球运动员目标定向与归因方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鉴于研究应用心理测量法对网球运动员的目标定向和归因方式进行探讨。了解中国网球运动员的目标定向及归因方式的现状,丰富运动员对目标定向和归因方式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网球运动员的目标定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球运动员基本归因类型,在成功情境下为: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在失败情境下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网球运动员在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方式没有性别差异,在失败情境下内外源、稳定性存在性别差异;网球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不高,存在着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少年运动员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倾向于内部控制点的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倾向于外部控制点的人,则会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和他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的心理控制源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把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本文对运动员心理控制源进行的研究,对体育运动实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是近年发展的无创性检查新技术。本文通过臂腿联合运动(Arm—legexercise A—LE)和下肢踏车运动(LE)对照观察26名运动贯的心储备功能,探讨不同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材料和方法观察对象:省级青少年耐力运动员26名。其中自行车运动员12名(男4名,女8名);中长跑运动员14名(男6名,女8名);15—17岁,平均16.2岁,训练年限0.5—2年。仪器和方法:使用改进的EGM—Ⅱ型心脏功能机,可以同步进行上、下肢自行车运动试验(图一);记录用XJY一6型心脏  相似文献   

12.
少年田径运动员成就目标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海  庞标琛 《体育学刊》2004,11(6):108-111
为探讨少年田径运动员成就目标的发展特点,对广西334名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进行了分析。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女运动员的掌握目标高于男运动员,男运动员的成绩目标高于女运动员:训练年限主效应也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掌握目标的发展呈下降趋势,成绩目标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成绩目标的运动等级主效应显著,三级运动员的成绩目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少年田径运动员的主导目标为掌握目标。结论: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在培养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定向时,应帮助运动员树立能力增长观,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多设置掌握定向氛围。  相似文献   

13.
定向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7名中国定向运动员(男30名,女27名)反应认知方式的测试与分析,发现定向运动员的反应认知方式主要为慢而准确型、快而不准确型和快而准确型,以慢而准确型为主。优秀与一般定向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准确性上,优秀运动员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定向运动员的反应认知方式主要为慢而准确型和快而准确型。定向运动可能具有要求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以准确为主要目标的特征。反应认知方式测试与评价可用于定向运动员的选材、个性化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14.
以体育运动中的目标定向理论为基础,以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测量法,分析了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目标定向(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特点。结果表明: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主导目标定向为任务定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目标定向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5.
体育学习中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究初中生体育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运动中的任务和目标定向量表>和<体育情境动机量表>对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240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任务定向与高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显著相关,而自我定向与低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显著相关;(2)初中生体育学习中存在3类复合目标定向类型:高任务/高自我型、中任务,中自我型和高任务,低自我型;(3)3类复合目标定向型学生在多维体育学习动机方面有显著差异;高任务结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自我决定体育学习动机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初中生体育学习高任务目标定向单独或结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自我决定学习动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问卷调查了国内两所体校 2 96名少年运动员 ,t检验和方差分析表明 :在人口学变量方面 ,学业任务定向具有年级差异 ,初二运动员的分值高于初三运动员 ;运动可能自我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 (SES)上有差异 ,SES中、高的运动员的运动可能自我高于SES低的运动员 ,SES中、高的运动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控制人口学变量条件下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学业任务定向和运动自我定向能有效预测学业可能自我 ,运动任务定向能有效预测运动可能自我  相似文献   

17.
以43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问卷调查其目标定向和自主性动机,通过聚类方法将目标定向分为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低自我和低任务/高自我4种组合。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课外活动选择情况,考察不同目标定向组合和不同自主性动机水平的学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的差异。结果显示:(1)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低任务/高自我,而低任务/低目标的花费的时间最少。无论是何种目标定向的青少年在一般身体活动和教育娱乐两种活动类型中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体育活动和一般身体活动中,倾向于内部动机的青少年要比倾向于外部动机的青少年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在教育和娱乐活动类型中,不同动机倾向性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时间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培养学生的高任务定向为主的目标定向和给予更多自主性动机支持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更趋向于参与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个人项目运动员自我设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青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08,28(1):22-26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置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个人项目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一通过对来自不同运动水平和运动项目的187名运动员的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和整体自尊具有中等水平的负相关(r=-0.450,P<0.010),低自尊的运动员拥有更高的自我设限倾向;成就目标定向的主效应显著(F=3.104,P=0.028),高任务/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低于采用其他目标定向方式的运动员,而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控制了自尊水平之后,运动水平不会对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倾向产生影响(F=0.200,P=0.819).研究二以61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以自我设限倾向(高、低)和运动情境重要性(重要、不太重要)为自变量,自陈式自我设限行为为因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设限倾向的主效应显著,F(1,57)=19.381,P=0.000;情境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1,57)=2.648,P=0.109;自我设限倾向和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边缘显著性水平,F(1,57)=3.184,P=0.076,交互作用不客忽视,有必要进一步讨论.高自我设限倾向的被试在重要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自陈式自我设限行为,而低自我设限倾向的被试在不同重要性的情境中表现几乎无差异.两个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均有可接受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理控制点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女子青年排球联赛的13支队伍,18岁以下的123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分数,确定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是否具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以及不同等级、不同位置、不同训练年限、主力与替补运动员在心理控制点上是否存在差异,并找出它们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点方面的研究,可以使运动员更好了解缺陷在哪里,进行自我控制,以期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中动机的目标定向结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认为动机的目标定向结构是影响成就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任务参与或自我参与为主导的目标定向时,人们将在运用策略,对集体的态度,对任务的挑战性态度,自我能力感和对成败归因上有明显差别。在高任务/低自我定向时,运动员在比赛中更能重视主体作用,立足于自我发挥(基源性),强调主观努力(稳定性),把握技,战术和表现(控制性);高自我/低任务定向时,则会导致动机,道德,健康和比赛发挥等方面的障碍。因此,任务参与的目标定向是运动员较为理想的成就活动行为方式,应置于尽量培养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