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超等长训练简介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运动训练就是对骨骼肌(与支配他的神经系统)的强化和协调。骨骼肌的收缩方式包括动力性和静力性收缩两大类。动力性收缩又包括肌肉的离心收缩、向心收缩和超等长收缩(plyometrics)三种方式。超等长收缩就是指同一骨骼肌先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肌肉收缩方式。  相似文献   

2.
蔡秋 《辽宁体育科技》2001,(4):31-31,34
肌肉在离心(拉长)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缩短)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超等长练习,比较典型的是“跳深”,即从高处跳下再向上跳起的动作,此时的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等在落地时做离心收缩,向上跳起时做向心收缩。同样,许多运动项目,如投掷前的“引枪”、团身”、足球射门前的“预摆”等等都是属于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快速交替的活动。认识超等长运动增力效果的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能有效地发展肌肉爆发力。  相似文献   

3.
田径项目中超等长力量及其训练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等长力量是指肌肉先作离心拉长,继而做向心收缩过程所产生的力量,也叫做反应力量。超等长练习作为一种发展肌肉爆发性力量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受到教练员和运动  相似文献   

4.
超等长训练是发展大多数运动项目中最重要的因素——爆发力量的一种方法。1.超等长训练的肌理超等长练习是指那些具有对快速动力性的负荷或发力肌肉的牵拉而产生爆发性肌肉收缩特点的练习。超等长动作被认为是依据肌纤维的反射性收缩特性而设计的。这种收缩是由于给肌纤维增加快速的负荷(产生牵拉)而产生的。负责感受肌纤维快速拉长的主要感受器是肌梭,每个肌梭中包含有几条特殊结构的肌纤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肌肉在克服阻力工作时长度的变化,可将肌肉的收缩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长度被拉长的收缩被称为离心收缩。其特点是产生的张力大于向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张力越大。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肉向心力量的研究较多。关于离心以及离心和向心结合训练的文献则不多见。但近年来离心训练的重要性慢慢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表明,在改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超等长练习在跳高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年来超等长训练的误区及对策误区一 :超等长收缩训练易于造成运动员受伤 ,应尽量少用。对策 :的确 ,教练员在对运动员实施超等长收缩练习时 ,经常会碰到运动员受伤的情况。但是必须说明的是 ,这种受伤情况经常是由于运动员关节力量薄弱造成的。超等长收缩练习是提高爆发力的有效手段 ,但对少年运动员经常进行超等长收缩练习 ,容易造成受伤。同时 ,超等长收缩训练易造成肌肉酸疼 ,因此要合理安排训练量与次数 ,留出时间让肌肉得到适应和恢复 ,这会使运动员受伤次数减少。误区二 :超等长收缩练习一定可以使跳高运动员受益。对策 :这在理…  相似文献   

7.
速滑技术要求最大蹬冰功率,发展肌肉速度力量是满足最大蹬冰功率的主要因素.超等长力量训练法,是肌肉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的积极转换,强而有力的收缩形式,使肌肉--神经系统适应性变化快,改善肌肉内和肌肉间的协调性,提高收缩速度力量,从而达到提高蹬冰的速度和力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 超等长训练的机理 超等长训练是指那些具有对快速动力性的负荷或发力肌肉的牵拉而产生爆发性肌肉收缩特点的训练。其动作被认为是依据肌纤维的反射性收缩特性而设计的。这种收缩是由于给肌纤维增加快速的负荷(产生牵拉)而产生的。而负责感受肌纤维快速拉长的主要感受器是肌梭,每个肌梭中包含有几条特殊结构的肌纤维。称为肌梭内纤维。它附着在骨骼肌纤维结缔鞘部的肌梭内纤维的两端,包含肌纤维蛋白和肌凝蛋白,所以骨骼肌纤维的拉长,将引起对肌梭内纤维的牵拉,最终牵拉到主要感受器的环绕状神经末梢。环绕神经末梢的展开会突然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人感觉神经元传到脊柱。以这种方式刺激肌梭内纤维可使丽端收缩。牵拉中间部分,从而激活主要感受器。当主要感受器环绕的肌梭内纤维的长度迅速变化时,主要感受器被激活,从而出现肌梭的“动态”反应。肌梭的这种反应被认为是超等长动作的重要功能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健康男性大学生膝关节(屈肌和伸肌)经过长期离心训练后,在SIVC时(SIVC)心率(HR)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进行力量训练,实验组进行离心训练(持续训练10周、每周3次、8~12次峰值力矩的70%~80%训练、2~4组).完成训练10周后,分别采集受试者在SWC(最大等长收缩峰值的15%、30%和40%)时的HR及HRV(频域分析中的LF和HF).结果:实验组在训练10周后离心收缩时PT显著增加(P<0.05),等长练习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但训练组在训练前、后HR反应模式和HRV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离心训练增加了肌肉离心收缩力矩和肌肉等长收缩持续时间,但并没有影响植物性神经对心率自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一、对超等长训练的界定 超等长训练就是采用各种跳跃等练习,锻炼肌体快速“离心一向心”收缩能力,提高个体的爆发力或功率。例如快速的连续换脚跳,或者强度更大的练习,从30cm高台上跳下来,在脚刚触地时立即向上或者向前跳。超等长训练中使用的一些练习应该具有一个具体项目的特殊性。例如,跑步选手应该采用连续换腿跳,然而,标枪选手应该采用俯卧推起,双手在落地前相互击掌。为了将超等长训练运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中,我们首先必须理解肌肉反应的神经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超等长练习的作用所谓超等长练习,美国劳威尔大学赛·迪维拉尔等学者认为超等长练习的含义是“牵张———缩短的周期性练习”。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教授唐·丘博士对超等长练习的定义是:速度与力量结合,产生爆发反应运动或增强爆发力的训练或练习。本文作者认为,肌肉先被迫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转为向心收缩的练习称为超等长练习。而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向心收缩则是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由于掷标枪是一项爆发式的项目,它对队员的爆发力素质要求很高,教练员在培养优秀标…  相似文献   

12.
等长与等速最大肌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等长与等速最大肌力之间的相关,选取了35名普通大学生子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前后进行相应的肌力测试,特别是在等速测试中增加了离心收缩力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等长力量与等速离心收缩力量关系最密切,在考虑以等速测试结果反映等长肌力时,必须进行离心收缩力量指标的测试。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肌肉离心收缩力量的意义,同时也提示,就有关用配有离心收缩力量测试的动力性指标推测静力性力量的回归方程,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超等长训练适宜于跳跃专项少年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对提高跳跃成绩效果显著,超等长训练对提高肌肉超等长收缩能力的作用显著,高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尤其是跳跃专项少年运动员应积极进行超等长训练。  相似文献   

14.
超等长练习机制与跳深训练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超等长(Ploymetric)收缩机制的研究回顾,提出了训练对象的力量基础、训练水平、体重、训练负荷等差异决定了超等长训练方式的特殊性。跳深作为发展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一种超等长练习的代表,其高度选择、动作的变化、负荷强度等可变因素必须与具体运动专项相结合,遵循区别对待原理,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三级跳远对运动员下肢的超等长收缩能力,特别是退让收缩能力的要求相当高。已有的研究表明,提高运动员起跳腿工作肌群的超等长收缩能力,是使三级跳远成绩迅速提高的新的训练途径。最近,我们在不影响运动员正常运动水平发挥的实验条件下,对其起跳腿的超等长收缩能力进行测定和研究,找出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这方面的差异,从而正确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后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比较肌肉激活模式的不同.方法:将16名男性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8周下肢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采用3-D测力台测试训练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值,用表面肌电记录训练前、后6次重复训练动作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激活信号,计算积分肌电值和髋、膝、踝关节周围拮抗肌共激活.结果:两组下肢肌肉力量均显著提高,阻力训练组效果较明显.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显著高于阻力训练组.训练后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出现适应性变化,髋、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著升高,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阻力训练组训练前、后肌肉活性及拮抗肌共激活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超等长阻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肌肉间协调性,可以优化肌肉动作的运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毫无疑问,超等长力量训练在现代优秀短跨和跳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内外发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已经论证了这种力量训练的生理效果。这些科研资料表明,超等长力量是“专门”沟通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或称弹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的桥梁。这种力量还与肌纤维的类型、收缩速度、肌肉的代谢特征、神经肌肉的动员以及动能的传递有密切关系。 二、超等长力量训练的原理 超等长力量训练是这样一种类型的训练,即在肌肉工作之前先预先拉长肌肉,以迫使肌肉在随后的蹬伸阶段中产生一种通常叫做牵张反射(或肌伸…  相似文献   

18.
超等长训练法是目前国内外一种比较新颖、科学高效的运动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有着显著的功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影响超等长训练的因素,总结超等长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指导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9.
孙辉  张文涛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86-87,92
超等长练习是一种发展肌肉力量、完善动作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增强体能的有效练习方法。为了更好的为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老师、教练员以及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运用超等长练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该练习方法的生理学机制、在教学和训练中的特殊性以及在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况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肌肉力量练习分类现有不同方法。有人将力量练习分为等长(Isometric)练习、等张(Isotonic)练习和等速(动)(Isokinetic)练习三种。其中等长练习又被称为静力性(Static)练习,等张练习又被称为动力性(Dynamic)练习。也有人按向心(Concentric)、等长、离心(Eccentric)进行分类。“等长”、“等张”是肌肉生理学家用离体肌肉对肌肉收缩特性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术语,用于运动训练上并不科学。因在活体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等长或等张收缩。但目前已被大家公认并广泛使用。“Isokinetic”的概念,于7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