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如汉、唐、明、清等),大都经历了王朝初起“兵后田荒,居民鲜少”,统治者于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境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休养生息后的人口增长和土地的大规模兼并,王朝后期往往是“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当人地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饥饿、战乱必然来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出现危机,直至王朝更替。明朝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更是达到惊人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高祖、文景时期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发展经济措施,“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经济的繁荣强盛,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  相似文献   

4.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由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后人誉之为“文景之治”。其中实行“轻田赋”政策是被后人称道的一项内容。史学界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汉文帝时曾有十二年之久政府未征收天下农田的租  相似文献   

5.
“文景之治”不是“小康局面”──与职高教材《中国历史》编者商榷陕西刘汉朝人教版职业高中教材《中国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西汉王朝初期,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社会经济,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小康...  相似文献   

6.
简论汉惠帝     
西汉“宽仁之主”惠帝在位时.以其温柔敦厚的个性.积极推行黄老学说,注重国家的休养生息和无为而治,放松文化专制政策,为巩固西汉政权,安定社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钱国旗:今天我们交流讨论的主题是“汉代文化政策”。汉承秦制,但在刑法和文化统治方面,则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简约宽松的政策。汉立国之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以休养生息,恢复百姓与国家的元气。随着经济的复苏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思想,为儒家在此后二千年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年高考的材料解析题都分外引入注目,这种新颖的题型逐年在稳步推进,今年又有新的起色,这主要表现在它进一步加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这里不妨以第41题为例,作些粗略的剖析。 首先,题目的能力目标向深层次伸展。第41题所考的内容是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朝代都实行过休养生息的政策,教材有比较详尽的叙述,一般来说考生是比较熟悉的。题目有三个材料,材料一是一份明初经济发展的统计图表,有纵横7个项目,9大数据,它设问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人口增加,耕地增加”的表面现象上,而要进一步向深层推导,得出“农业生产发展”的结论,揭示本质。这里考查了逻辑推理或者说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二和材料三是明初恢复经济所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题目要求从这两段材料中找出这些措施。对此教材也有较多的陈述,很容易“对号入座”,然而题目巧妙地变换了角度,改变了概念。教材的结构体系是:背景——措施——结果。而题目将它改为:结果——原因。将“措施”置换成“原因”,角度和概念的变化,就能较好地检测考生的能力水准,即对教材是重在死记硬背,还是理解记忆,对知识是  相似文献   

9.
利用宁夏西海固人民整体搬迁案例,分“人口容量”“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3个课时开展“人口”单元教学。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内化活动和课后探究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人口相关知识,认识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出现的“文景之治”的兴盛景象,除了文帝、景帝在经济方而,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而在政治方面,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汉文帝废除一些严刑苛法,“平狱缓刑”,是由一批执法官吏来执行的,张释之便是他们之中突出的一个人物。本文试图对张释之的生平和政绩作一粗浅的论述,以起到了解“文景之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