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研究对双语儿童的特别关注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目前国际儿童双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重要实证研究的发现出发,阐述了双语儿童普遍存在的语言和认知挑战,以及在流利双语儿童群体发现的认知和学习优势。本文同时介绍了社会平衡理论,以解释双语儿童在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普遍产生的学业落后现象。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影响较大的三派语言获得理论的分析,发现先天因素表现为靠遗传就能够展现出来,而后天因素为儿童在出生后影响他们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而源于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认知结构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此可获得四个方面的启示:应重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关键期"的存在;重视认知结构与语言发展并重;创设宽松的氛围,把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重视语言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吴少丽 《教师》2014,(27):35-35
正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语言学习系统理论指出,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早期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多元的复杂历程:幼儿阅读时的视觉、听觉以及对画面的理解程度,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需要有多元文化的参与和渗入。而主题活动无疑是一种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效形式。因此,把早期阅读活动有机地与主题活动相整合,能使阅读更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体验阅读带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新疆学前双语幼儿园384名维吾尔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通用儿童语言研究工具和汉语语料库研究方法,探讨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学习呈现不断递升的发展图景,在汉语理解性语义和表达性语义、叙事语言和学业语言,以及汉语平均语句长度等方面逐渐发展的态势,报告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入学准备的良好前景;根据学前民族儿童汉语语言学习与发展规律,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提出了整合有序的教育模式的建议;同时针对学前民族儿童与汉语为母语儿童之间的汉语语义发展差距,建议新疆学前双语教育重视引入早期阅读理念和图画书资源,为民族儿童的汉语学习构建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过程。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影响较大的三派语言获得理论的分析·发现先天因素表现为靠遗传就能够展现出来,而后天因素为儿童在出生后影响他们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而源于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认知结构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此可获得四个方面的启示:应重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关键期”的存在;重视认知结构与语言发展并重;创设宽松的氛围,把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重视语言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儿童语言习得认知观与早期双语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机能,它是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通过选择性模仿、内隐学习等手段获得的。文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双语教育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双语儿童的语言系统研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课题。目前学界对双语早期习得主要有单一系统和双重语言系统两种假设。我国朝鲜族从小习得朝汉双语,并且在朝汉语音、形态和句法习得方面都体现出区别特征。这表明朝汉双语儿童从早期双语习得阶段开始就已经具备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也表明语言的杂糅现象是单一语言输入机制和早期双语儿童不完善的语言掌握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曾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与假说,其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主要理论有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一反应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天赋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论,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论等.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习得语言不仅需要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应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和使用语言.现有研究对是否存在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存在诸多争论,其焦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否比成人更具优势,以及对关键期年龄的界定.有关儿童语言学习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一般认为2岁至青春期前后特别是学前阶段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机。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阶段学习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儿童的语言、认知、智力、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实施双语教育的地区,第二语言学习与双语教育要抓住最佳时机,家庭环境要尽早支持幼儿自然习得双语,正规学校系统要在学前阶段尽早开展双语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图彤背景理论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相结合,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是怎样潜意识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周围的语言声音环境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的,即听觉输入是如何组织的.这是一个目标刺激与主观定势相统一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